每期目錄

新南向政策挑戰極大|張忠本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英文政府「新南向政策」的目標究竟為何?若是外交,就涉及外交部工作;若為經貿,則與經濟部及外貿協會的功能重疊。

大陸與部分東協國家如越南、菲律賓雖有矛盾,不過,其在東協的政、經影響力已大幅提昇,加上「一帶一路」戰略極吸引人,如兩岸關係不能改善,台灣如何能突破南向的障礙?政府想要建立與東南亞國家的投資保障協議,並爭取貿易優惠,但如果沒有兩岸的FTA,如何加入東協經貿圈,享受稅捐優惠?東協與印度只承認中國大陸,沒有大陸的默許,台灣如何能與東協簽投資與商業保障協議?

其次是南向經貿投資的風險。1997年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分析東南亞的投資風險有「三高」(資金成本、國家風險、經營成本)與「三缺」(資金、人才、技術),另有「二壞」(治安與吏治)。外來投資受許多未知因素影響。

例如:台塑集團在越南開發十年,投資3000餘億元的河靜鋼廠,2014年先遭513排華事件而受損。如今原訂6月25日點火竣工,卻被勒令停工,必須先對排放毒廢水事件賠償五億美元。

反之,大陸1996年前後由國務院核定了50至60個「高新科技園區」,公共設施完善;責成地方官員在國際招商引資;簡化投資「一個窗口」、「一站式服務」;租稅減免,法令清楚。加上當時大陸勞工勤奮耐勞,產業西進成為過去20年擋不住的浪潮。不過,大陸已今非昔比,非高科技產業已無租稅減免;工資上揚;勞工福利租稅負担提高;沿海各省「騰籠換鳥」,附加價值低的產業被迫外移。

經濟學的雁行理論,產業從高成本地區移往低成本地區,如織襪、運動鞋、成衣從台、韓先移到中國,再轉往印尼、越南,現在更進一步移至柬埔寨、斯里蘭卡。這都是產業自發的行為,非由政府推動。

海外投資不只看勞力充裕、工資低廉、土地便宜,還要考慮:(1)公共建設如水電、交通;(2)政府行政效率;(3)治安與罷工問題;(4)當地政府的產業政策與經貿發展計畫。蔡政府不應一廂情願制定南向政策要廠商奉行,畢竟廠商比政府更了解商機與風險所在。近年菲律賓、印尼、越南、印度經濟發展迅速,外資投資也有成長,但投資障礙仍未改善,經商環境不夠友善。

從過去的歷史來看,配合台灣政府政策的投資很少成功。經濟部曾到菲律賓開發蘇比克灣工業區,如今該工業區內的台商多已關廠。台灣早期在巴拿馬開發興建的「大衞堡」工業區也消失了。

新南向政策由前外交部長黃志芳負責,他是巴紐假建交案受騙鉅款的主事者,南向發展經貿的風險更大,政策性的商業行為必須避免不切實際或動機不純。

台灣要分散投資風險,南向是一項不錯的選擇。只是,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安排一些外行的策略投資或貿易。

 

(作者係前中華開發投資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