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何志隆的柴燒傳奇─翡翠青瓷的誕生|古蒙仁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半路出家學陶藝有成

 

何志隆的一生頗富傳奇色彩,前半生只是一個平凡的陶藝老師,在監所教導受刑人製作陶器。但在47歲那年,人生出現了巨大的轉折,他為了鑽研自然落灰上釉法,不惜投下畢生積蓄,燒出了有別於一般的柴燒青瓷,經過專家鑑定後,被認為是在中國失傳了1,500多年的灰釉青瓷。

消息傳開之後,不僅在台灣引起注意,連大陸的博物館也派專家來台考察,為他舉辦展覽和國際學術研討會,那也意味著他平靜的日子已告一段落,下半生的柴燒傳奇正要開始。

1959年,何志隆出生在台北一個單親家庭,高中畢業後,受到神恩感召成為傳教士,經常深入社會傳播福音,對偏鄉弱勢階層和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尤其關心,盡量給予協助,希望他們能在社會上立足。

1991年他32歲時,偶然接觸到陶土,沒想到揑出了興趣,便開始拜師學手藝,學成後改行當起陶藝老師,在監所開陶藝班,全心投入教學工作。十多年後他逐漸嶄露頭角,也結交了許多陶藝界名家。他看到他們在做柴燒,用裸胚直接燒製,出窯之後卻有釉,令他十分好奇,也加入柴燒的行列。

何志隆改採柴燒後,胚體雖然可以沾染自然落灰釉,但窯溫不穩,落灰量不大,無法將落灰燒透,反而造成胚體污染,決定自己來研究、改進。幾經嘗試,終於在不添加礦物釉的情況下,燒出前所未見的陶器,質感及釉色渾然天成,晶瑩剔透,十分耀眼。

華嚴宗的海雲法師是國內知名的青瓷鑑賞家,看到何志隆的作品夾帶古老的青瓷血脈,研判應是失傳了1,500年的灰釉青瓷,有人還專程到大陸博物館尋找出土的漢陶來做比對,證實了海雲法師的說法。這對他是何等大的肯定與鼓舞,從此全力投入自然落灰釉青瓷的燒製。

 

在台東開啟隆窯新事業

 

2009年,何志隆在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蓋了一座窯場,取名為「隆窯」。窯爐的結構非常特殊,一般柴燒最多只能燒3天,他卻可連燒7天,使溫度攀升至1,200多度,自然落灰可均勻地落在陶器上,形成自然灰釉,呈現出綠色及深藍的色澤,有如人工玉,令他十分欣喜。

可是品質並不穩定,令他備感挫折。為了追求滿釉,他屢次將窯場拆掉重建。每次燒窯都要燒掉大量的漂流木,僱用大批人工照顧窯爐,連燒400小時不能中斷。這些都成為極大的負擔,生活也難以為繼,一度曾想放棄。

所幸妻子不忍他奮鬥多年的事業毀於一旦,便回到福建老家,賣掉了原本要養老的房產,總算使他渡過難關。她同時扛起公司的業務重任,讓何志隆能全心投入研發的工作。

2013年,是何志隆相當關鍵的一年,經過十多次的改造,「隆窯」的情況已趨穩定,他的技術更臻成熟,燒製出來的成品顏色接近翡翠,他命名為「翡翠青瓷」,開始在各地展出,出售。第一站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吸引許多民眾前往觀賞,作品也賣得不錯。

由於他與佛光山的因緣甚深,2014年「佛光緣美術館」屏東館首先為他辦理個展,之後又連續在台北館、高雄總館、中國嘉應會館、台南館、佛陀紀念館及彰化館,辦理了六場展覽。20168月,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也為他舉辦個展,可說是官方對他的肯定。

 

受到大陸陶藝界肯定

 

2016年在佛陀紀念館展出時,大陸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正好赴佛光山參加兩岸博物館的交流活動,初次見到翡翠青瓷,令他對「裸胚入窯,滿釉出窯」的燒造工藝深感好奇,決定邀請他到大陸訪問,打開了他與大陸陶藝界交流的窗口。

當年7月何志隆啟程前往河北博物院,與專家們分享自然落灰成釉的理念與歷程,獲得陶藝界人士一致肯定,希望邀請他到該院展出。羅院長為求慎重,派出三批研究人員,到台東「隆窯」進行實地考察,參與完整的燒窯過程,證實翡翠青瓷確實是以自然落灰上釉的方式燒造而成。

與此同時,台灣「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三雄和大陸「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幾位專家,也對翡翠青瓷產生濃厚的興趣。洪三雄是台灣金融界及收藏界的名人,之前他曾目睹「隆窯」開窯的歷程,看到成品青碧如同翡翠,令他大開眼界,對何志隆燒製技藝讚嘆不已,決定大力為它宣揚。

20161月,上海天物博物館館長錢偉鵬帶領上海交大藝術鑑賞研修班的學員到「雙清館」觀摩教學。結束時洪三雄出示了一件翡翠青瓷的作品,就教於錢教授。錢偉鵬得知是斷代的灰釉青瓷後大為吃驚,希望能與何志隆認識。

兩個月後,何志隆經由洪三雄引薦,赴上海與錢偉鵬會面,二人晤談甚歡。錢教授為解內心諸多疑點,也希望能到窯場一睹開窯的現況,促成了大陸學界再度赴「隆窯」參訪的行程。

 

翡翠青瓷登上國際舞台

 

4月,錢教授與「中華陶瓷大師聯盟」的瓷器專家夏高生、孟樹峰一行,組團前往台東,目睹翡翠青瓷入窯與出窯的整個過程,並由隨行的中央電視台拍成紀錄片存檔,共同見證了灰釉青瓷的再生。

7月,錢教授陪同何志隆前往北京故宮博物院,拜會當代最權威的陶瓷專家耿寶昌。經過耿老鑑定後,讚揚翡翠青瓷確實是灰釉青瓷再世的新生品種,並責成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翡翠青瓷作品。

得到耿寶昌的認可後,「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即以翡翠青瓷具有歷史、學術、創新、專業、包容和市場等特性,推薦它參加11月在法國羅浮宮舉辦的第21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共有來自法國及世界各地的340個展位,展示了40多種文化遺產,在修復、還原和繼承發展方面的成就。

翡翠青瓷因具備文化繼承發展的意涵,獲准以「孔雀開屏」及「觚瓶」二件參展,吸引了舉世讚嘆的眼光,不僅是何志隆個人的殊榮,也是台灣之光。

 

被譽為中華陶藝史的奇葩

 

20174月,「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再度組團前往「隆窯」考察。同行的還有首度參訪的浙江大學文物保護鑑定研究中心主任周少華,他曾經當過瓷廠的廠長,是個理論與實務兼具的陶瓷專家。

此行主要目的,是為河北博物院即將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預做準備,周少華因要在會議中做學術研究報告,特地來考察「隆窯」的開窯儀式。當窯門打開,窯內寶光四溢,周少華不愧是行家,不禁脫口喊出:Celadon,是法文青瓷的專有名詞。

4月下旬,河北博物院正式推出何志隆翡翠青瓷展;5月下旬,國際學術研討會接著登場,共有7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參加。

周少華在做總結時表示,翡翠青瓷不是簡單的恢復或仿製技術,而是一種集成創新技術,因為從原料分析、配方試驗、造型設計、燒料選用、燒製工藝,每一項技術都是新的創造和突破。

在中華民族的陶瓷史上,把瓷做成玉,是陶藝家畢生的夢想,特別是翡翠,是玉中最珍貴的品種,極受人們喜愛。但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翡翠的仿製材料做成,證明人工翡翠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

從「隆窯」產製的作品來看,翡翠青瓷確實是世界上最像翡翠的青瓷,可說是中華陶瓷器史上出現的一朵奇葩。何志隆不但傳承了柴燒的技藝,更代表了在陶瓷發展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作者係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