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朴槿惠加強中韓實質關係|王錦南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最近出現兩位贏得歐洲人敬重的東亞領導人──習近平與朴槿惠,他們分別代表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成績亮眼的中、韓兩國,對歐洲國家表達友好合作、和平共處之意。

在歐洲國家四出擴張,特別是對中國人民、土地、財物、資源無情侵奪的時代,歐洲人可能很難想像有一天這頭醒來的獅子不會張牙舞爪地報復,更難以想像自己會用「救世主」一詞來形容應邀到訪的中國。

回想法國文豪雨果寫給英法聯軍巴特勒上尉的信,痛斥遠征中國的英、法兩國政府是「強盜」和「竊賊」;可知150多年前的英法等國,確實是古老中國的災星。但誰知百多年後煥然一新的中國,竟用銀彈回報他們射過來的槍彈呢?

然而,正如習近平對德國媒體所述:「讓我們超越簡單的買賣關係,以更加創新和開放的思維,賦予中德合作更多的戰略內涵。」中德交流的價值,絕不僅止於每天5億美元的商品來往。中德兩國作為全球發展最快的新興經濟體與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以其文明底蘊與歷史教訓,正往多邊合作與互利共榮的戰略發展,這是因應全球化發展所需。

也許整個人類歷史本身就是在漫長地積累全球化的運動。歐洲文藝復興原就有東方文化的因子,中國則在新時代條件下融入世界、影響世界。

歐亞大陸兩造確曾有過文明的衝突,但更多的是交流與融合;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遙遠的歷史記憶,還是歐亞大陸上東西文明相互借鏡取法的現實戰略。

當歐亞各國放下對立思維,以尊重、互助和學習的行動利己利人時,全球化的話語便可以是和平主義天下觀的詮釋。

誠然,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傷痛與遺憾,未必能讓單邊主義的霸權深刻反省,雖然後者導致西方文明的過度膨脹與衰萎。歐亞的相互全球化,儘管還不是完整成形的戰略結構,但隱然對美國的亞太再平衡造成主客觀的壓力。

兩百多年的武力與貨幣擴張,欠缺和平全球化的文明縱深,而恰恰是這種霸權,箝制了數千年文明的歐亞大陸的和平發展。今年首日,蓋洛普民調公布:美國就是當今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65個國家中有24%的受訪者如此認為。

歐巴馬試圖鞏固在東亞的美日韓戰略軸心,找了朴槿惠與安倍晉三到荷蘭海牙修補關係,但就在美日韓會談的前兩天,朴槿惠與習近平在海牙重申了建立安重根紀念館的意義;接著,朴、習二人先後公開讚揚德國人面對歷史、悔過自新的道德勇氣,這等於在歐洲對比日本政府掩飾歷史罪行的醜惡。

南韓確實仍在「美日韓軸心」之列,但朴槿惠交還中方437具抗美援朝志願軍遺骸的安排,又是什麼戰略意義呢?

在德國德雷斯頓工業大學演講時,朴槿惠提出朝鮮半島的統一願景,這是去年6月她在訪華前夕談話的延續。朴槿惠接受大陸媒體專訪時指出:「就像以前的東西德必須統一那樣,一個統一的朝鮮半島將成為周邊國家的友好鄰國,也將為國際社會的共同繁榮和進步做出貢獻。」

兩德統一後,成為歐盟領頭羊,成為歐亞和平全球化的西方支柱;而東方的兩韓和兩岸呢?其和平統一、支柱東亞進步繁榮的阻礙是什麼呢?

歐巴馬是第一個聲明《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的美國總統,但這不出意料之外。去年初他簽署《國防授權法》時,就已經選邊站了。這是基於美國「強權必霸」直觀所造成的戰略誤判,中國則牢記冷戰瓦解蘇聯的歷史教訓不爭圖霸權;然而美國的亞太再平衡「假想敵」壓力,勢將促使中國成為現代軍事強權。

另一方面,烏克蘭危機提醒了世人,俄羅斯在東歐和中亞仍有不容置疑的區域強權勢力,更使美國的亞太再平衡無力兼顧兩強。如此一來,歐巴馬的日韓菲馬四國同盟之旅,更像是一種摸頭打氣的形式主義。

「美日韓軸心」是建立在過時的唯武力論與冷戰思惟的基礎上,這種邪惡軸心是追求世界和平的國家所要揚棄的歷史糟粕,其中以韓國的表現最為清醒而務實。

亞太需要和平,才能滿足繁榮進步的想望;如何擺脫「當今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遂成為亞太國家領導人的命題。美韓同盟利用了南韓,但也加大美國國力的負擔,擴張到極致,通常是帝國衰耗的先兆,史鑑斑斑。朴槿惠洞燭機先,特別重視與加強中韓實質關係,一方面藉以壯大首爾的經貿實力,儲備未來半島問題的談判籌碼;另一方面又透過北京的槓桿作用,影響平壤邁向和平解決半島問題的進程。

相反地,日本在「脫亞論」遺留的困境中無法自拔。它倚賴著越來越乏力的跨洋武力同盟示威東亞,卻擺脫不了這個同盟制約自己成為「不正常國家」的矛盾。再加上總體經濟表現衰退,不得不仰賴中國營生的糾結,深刻地表現在安倍政府經常需要藉由極端的表演,來引起國際注意日本的存在。然而現實是,欠缺戰後悔過自新歷史的日本政府,正像隻嘔著氣的刺蝟,步步爬向它不願面對的前景。

正視歷史遺留,並努力超克遺留問題的中韓德三國,實力蒸蒸日上;閃避侵略歷史以及美化殖民歷史的東亞「海鷗」,處境江河日下──果然是忘卻歷史的民族無未來!                              

(作者係竹林高中國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