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建構中|陳恩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構建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涵蓋香港、澳門及廣州、深圳等9個城市,擁有約1億人口,占地5.6萬平方公里,GDP規模約1.3兆美元,年航空運量1.1億人次,將可與美國紐約及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媲美。

 

    為空間地理概念的灣區或大灣區,指處於同一流域的一組城市群,特點是規模宏大、交通便利、人才繁多、資源豐富和效益顯著,從而成為眾多經濟結構中的一個優越性模式。據統計,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離海邊100公里的海岸帶地區,如美國的紐約及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都是世界著名的經濟灣區。

 

構建大灣區的基礎與條件

 

構建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涵蓋香港、澳門及珠三角地區的廣州、深圳等9個城市,擁有約1億人口,面積5.6萬平方公里,GDP規模約1.3兆美元,年航空運量1.1億人次,所以,具有構建灣區的政治、經濟、港口等基礎設施和地緣區位的優勢條件。粵港澳地區是重要的科技產業、金融產業、航運物流和世界性製造中心,同時也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源頭和目前「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

香港、廣州和深圳三個國際城市擁有世界級的航運物流、金融貿易中心、高科技產業和裝備製造業,也擁有世界級的機場群、港口群和城市群。香港、廣州、深圳、澳門和珠海機場直線距離不到150公里,機場密度為全國之首。

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的旅客吞吐量為1.8億人次,超過紐約灣區三大機場之合,以香港維多利亞港、深圳鹽田港和廣州南沙港為代表的粵港澳灣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長三角,高居中國首位。目前,規劃中的粵港澳灣區的綜合指標和多項分類指標,在世界灣區經濟中排名前四,在中國排名第一。

 

功能定位與顯著特徵

 

定位之一:深化粵港澳合作的升級版。粵港澳合作經幾十年發展,從經濟特區背景下的前店後廠製造業合作,到CEPA架構下的服務業合作、珠三角規劃綱要架構下的港澳珠三角一體化,再到南沙、前海和橫琴等廣東自貿試驗區建設,它是層層深入,逐步推進、不斷有序升級和深化擴展的過程。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則是CEPA構架協定的創新模式,是珠三角規劃綱要的升級版,也是廣東自貿試驗區的深化、擴展與創新模式,是粵港澳合作深化拓展、創新、融合一體化的升級版。

定位之二: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和「一帶一路」物流樞紐、融資中心、服務平台。規劃中的粵港澳灣區,以惠莞深和珠港澳大橋為樞紐,以轉口貿易便利化和服務貿易一體化為主要路徑,實現區域經濟高度融合和一體化發展,以構建世界頂級城市群為目標和方向。而粵港澳灣區在城市群國際化、航空、航運、客貨交通物流等對外貿易交流方面,其整個基礎、規模和體量都具備了建設大灣區重要物流樞紐的基礎條件,特別是這一區域的五大機場、三大港口,是全球最大港口群和全球最大機場群,物流、資訊流、資金流可在此通過中轉分撥到世界各地。粵港澳灣區又位處「一帶一路」起點和樞紐地位,是通往東南亞、南亞、中東、歐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必經之路。

定位之三:是內地與港澳聯合走出去的基地與平台。在粵港澳灣區內,港澳都是自由港、獨立關稅區與相對發達經濟體。其中香港的經貿制度、法律體系、社會管理及營商環境,與國際高度接軌,有大量熟悉國際經貿規則的專業人才。澳門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葡經貿合作平台。廣州的汽車、造船、電子電器、石化、鋼鐵等裝備製造業發達,又是華南地區政治、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深圳的科技創新能力名列中國乃至世界前茅,又是區域創新中心。東莞、中山和江門則是製造業名城。粵港澳灣區的港澳地區與珠三角完全可以優勢互補,分工合作,聯合走出去,融合開拓新市場,輸出過剩產能,聯合建立海外合作區。

相比其他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多種體制疊加,最大的特點是內地與港澳實行「一國兩制」,法制和經貿規則方面分別是三個獨立的法律體系和三個獨立關稅區,三套不同的法制體系,且互相沒有法律管轄權,既有可能有一加一大於二的乘數效應,也有可能產生摩擦成本、出現邊際效應遞減、交易成本劇升,如港珠澳大橋建設成為粵港澳灣區重要樞紐,但三地一檢還是一地多檢,這通關問題還有待解決。因此,關鍵是要把實行不同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三地,當作一個利益命運共同體看待,成立一個跨越不同制度區域、經中央政府同意及三地政府參與的協商機制。誰也不要爭龍頭,大家平等互利。

 

(作者係暨南大學經緯粵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