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中國對外經濟戰略大變革|林建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中國大陸崛起以來,自2014年開始轉進經濟放緩的「新常態」國家發展階段,不少跨國機構已預測,中國經濟成長率水準將在很短期間內,就要步入6%以下新時代。不過,李克強總理仍然把2015年國家經濟成長率目標值設定在7%;可以說,李克強這一決策所代表的是,2015年將是中國政府在經濟國政上,邁向「積極保七大作戰」的新一年。

 

產業經濟是核心引擎

 

從習李體制開始掌政的2013年到今天,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對應「新常態」經濟時代的基本戰略作法,已然調適轉向於著重在兩個主軸基點上:一是宏觀經濟,以促進消費戰略,來維繫內需市場經濟的動能與活力,二是微觀經濟,以服務業貿易發展取代既往36年全盤倚賴製造業產品出口,作為中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傳統經濟國政之骨幹策略方法。

當然,這兩個新興國政典範策略的作為方式,勢必帶動整個國家產業經濟結構的重大轉型變革,也勢必會延伸出許多新生挑戰與新興的市場大機遇。不過,有一個未曾改變的基本理則是,對於「新常態」階段的國家經濟成長基礎動力,中國政府還是繼續設定,以產業經濟部門作為領銜帶動的核心引擎。

其中,尤以典範移轉地改用服務業來取代製造業,以作為「新常態」階段的國家經濟成長骨幹主力,中國將積極運作這項嶄新的經濟國政策略,以驅動整個國家經濟成長,乃至作為亞太區域經濟甚或全球經濟復甦的領頭羊動能,在最近已變成世界性焦點課題。而中國這一領先策略性動作,也確實值得特別重視。

七年前,世界金融海嘯危機爆發後,「新興市場經濟體即將取代歐美日先進國家的地位,成為引領全球經濟恢復秩序並回返正常復甦軌道之骨幹主力」的論述,曾經一度成為顯學,特別是,國際社會對於金磚五國BRICS所抱持的期待高得異於過往;然則,這種「開發中國家即將快速趕超先進經濟體」,甚至於「帶起先進國家經濟來跑」的樂觀評斷,及其所含帶的特有興奮氛圍,卻在2013年美國聯儲會Fed正式對外宣布QE退場政策之後,迅即消逝無蹤。

 

出口導向工業化失靈

 

造成這種巨大轉折的背後,主要是受到一些國際發展經濟學家,在最近提出兩種宏觀的前瞻性論證說法的影響。

第一個說法是,世界金融海嘯危機大衝擊之後的全球經濟市場體質,幾乎造成所有開發中國家既有的經濟成長模式,都變得根本不合時宜,其所引導的經濟動力,根本不足以繼續成為帶動全球知識經濟社會全面復甦的主導力量;

第二個論述是,曾經在20世紀前半的50到60年間,許多落後農業社會經濟遽然快速脫貧致富,並無一例外都能夠致其整體社會躍升轉變,躋身成為真正現代化國家的,這種極具「歷史性正確」的「出口導向工業化經濟策略」,在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危機衝擊後,悉數遭到根本的損毀,使得這一類型的經濟國政策略,陷入莫大泥沼漩渦中。

 

領先變革經濟成長模式

 

因此,當中國經濟發展首先面臨「新常態化」的急遽放緩挑戰,緊跟著整個金磚五國BRICS經濟,均告一齊步向下頹落的新情境態勢之下,以發展服務業來取代既往製造業所扮演的角色,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成長的主力動能,乃至做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領頭羊」的理想與論述,就成為以世界銀行為首的跨國機構組織,以及不少新興市場經濟體政治領袖們,面對新經濟階段的新願景,他們甚至一致認為,這一方向可作為所有開發中國家產業經濟發展國政的新策略。

形成這種想法與策略性作法的提議,其背後的導引驅動力量,主要還是受2000年以來,全世界普遍化可見的服務業生產力加速躍升現象的鼓舞,同時也可普遍見到「服務業部門無條件地迎頭追趕,超越了製造業生產力成長率之新趨勢」的重大啟發,尤其當全世界都可以具體看到,「越是既往勞動生產力偏低的國家,越是今天服務業生產力成長相對更快的國家」的現象,也就更加引起世人的矚目了。而第一個將這種想法與策略性作法,化為實際經濟國政的就是中國大陸。

 

服務業大國的轉折點

 

以公共政策手段,逕直採取以服務業發展取代既有製造業領軍的角色,作為國家經濟發展主力動能思維的「新經濟成長模式」政策,應該是習近平、李克強掌政後第一個最重大的經濟國政變革,在戰略作法上,有兩個主軸:第一是服務業國際化或服務業全球化,第二是服務業內部化或服務業內需化。

大陸一方面以積極城鎮化(urbanization)策略,擴大落實「不可貿易服務業」(non-tradeable services)在內需市場的深化與普及化程度;另一方面則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促進以金融業為主的「可貿易服務業」(tradable services)水平式國際化的平台,同時用加速建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並及時成立兼具主權基金與私募基金特質的「絲路基金」,兩相搭配支撐「一帶一路」新絲綢之路的戰略計畫,促進中國大陸本土民間為主體的工商專業服務業(business and technical services)等,具有高度國際化特質的另類「可貿易服務業」,進行縱深式的西向大發展。

 

習李政權第一份清單

 

這兩方面服務業產業的積極擴張計畫,當然是為了要彌補或沖銷「製造業嚴重產能過剩」、「出口貿易部門受阻鈍化」,以及經濟發展「新常態化」所產生的「國家經濟動能缺口」。不過,這一項新經濟成長模式戰略政策,能不能真正奏效成功,似乎有待2015年下半年起的執行結果。

習李掌政後這一首要的經濟國政變革,溯自2013年底開始啟動以來,以城鎮化與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破題的每項政策措施,其採行及落實推動的任何行動作為,幾乎無一不都動見全世界觀瞻,尤其是上海自貿區的第一階段三年試點成功檢核點,早已設定在2016年,馬上就要屆至,整個經濟國政變革的可能成效如何,以至是否能夠確保2015年積極「保七大作戰」的必然成功,在在都即將要讓全世界睜眼見到真章。

當然,這一項「新經濟成長模式」戰略政策,也將是中國經濟發展,從世界工廠的製造業生產大國,成功轉變為世界商務中心的服務業貿易大國,極其重要的契機轉折點。當然,也因此特別受到全球經濟社會的共同關注。

 

 

(作者係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