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習近平下「福建團」帶來的信號|楊開煌 在 Facebook 上分享!

 

310日習近平在兩會期間參加了福建代表團的審議,並在講話中就福建省的對台工作表示意見,這顯示習近平很重視福建的對台工作,而福建省各界要如何接招,引起大陸及台灣高度關注。

 

 

習選擇下福建團引起注意

 

由於今(2019)年元月2日習近平發表過重要講話,可以說新時代的對台方針已經定位,指導思想已經清晰,工作重點已經明確,剩下只是落實的問題,所以汪洋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的講話,以及李克強在全國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台部分都十分簡略,基本是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而且,今年人大會前的新聞發布會,新任發言人張業遂未提及對台工作,也未點名台灣媒體發問,只有當媒體提問外商投資法時,連帶涉及對港澳台投資的看法,他才做出簡短說明。

我們也看到在全國人大開幕式結束後,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在「部長通道」亮相,在7名亮相的部委中排在最後。他僅接受了一個提問。這似乎預示,台灣問題已定性、定位,剩下的是實踐問題;也可以說,台灣問題原不是今年「兩會」的重要議題。

但另一方面,310日下午,習近平在兩會的「下團組」行程中,特別參加了福建代表團的審議,這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在兩會上首次來到福建代表團。

在福建代表團的會上,習講了兩類工作問題,一是福建自身的發展和脫貧問題,另一就是福建的對台工作。從新華社報導以「發展、脫貧和對台」是福建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來看,發展是最優先的,對台占了全篇的三分之一,應該說是福建省僅次於發展的重大任務。這可見習近平依然很重視對台工作。

中共中央常委在兩會期間,選擇一些政協的界別(今年還多報導了王歧山「下團組」的信息)及人大的地方代團,參與委員或人大的審議和討論,稱為「下團組」,而每年常委下團組的安排均有一定的政治意涵,當然習的行程安排更是最有代表性意義的。那麼今年習參與「褔建團」的行程,究竟提供了什麼信號?有什麼意義隱含在行動中呢?不能不引起外界,特別是台灣與福建省各界的關注。

 

習極重視福建對台工作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六下「團組」,分別是:文藝界、社科界聯組、內蒙古團、甘肅團、河南團、福建團,以及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而記者細心地總結了習在不同「團組」所說的不同的重點,而在福建團,關鍵字是「發展」。究竟福建什麼工作需要「發展」?

按媒體披露的習近平發言順序來看,先是福建省的經濟發展,其次就是對台工作,之後才是脫貧工作,足見習極為重視福建省的對台工作。

自從習近平元月2日發表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重要講話後,在大陸、海外華僑界引起熱烈討論。但不少人對和平統一不抱樂觀,「武統」的聲音並未下降,而「武力迫獨」、「武力斬首」的討論氛圍,最終有可能會干擾到習提出的「指引新時代對台工作的綱領性講話」。因此,習選擇了在兩會期間參加「福建團」,明確地代表中共這一代領導人對「對台工作」的高度重視,也同時為「新時代對台工作」定下「和平的工作方針,而『武力』只是用以對付台獨的手段」的基調。這應該是習近平下「福建團組」,所想展示給外界的意義。

 

媒體對習講話有多方解讀

 

首先,新華社新聞稿用「對台工作─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作為段落標題,點出習近平要求福建在對台工作上必須「探索新路」。所謂的「新路」,具體要求應該就是「融合發展」,作者引用了「融合發展一馬當先」來形容。

其次,習說「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第一家園」就是要求福建省成為台胞登陸的首選之地,為什麼對福建省做出這樣的要求呢?因為福建是台胞的「小同鄉」,這對中國人而言,當然又有不同的親近感,這是福建省在對台工作上特有的「資產」。

其三,習要求福建省「對台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把工作做到廣大台灣同胞的心裡,增進台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這是習近平對福建省對台工作的特殊要求。

其四,要「把這些措施落實到位,…只要能做到的都要盡力去做」,這是對福建省對台工作的具體要求。

這整段文字其實就是要求福建省在對台工作上必須要有發展,而且是要有突破性的發展。

為什麼習對福建省的「對台工作」有這種要求呢?「地緣、人緣、文緣」當然是原因,不過長期以來福建省官員保守安份的心態、聽命行事的作風,使得福建省在對台工作上空有最佳優勢,卻無相襯的表現。客觀而言,福建省不僅在改革開放方面,是沿海省市經濟發展的「坍塌區」,在對台工作方面,也同樣擁有「五源」、「九源」不突出,因此,習的講話不無鞭策之意。

其五,今年福建團在習「下團組」前,安排了雷金玉、張林順、蘭平勇、康濤、陳國鷹、潘越、丁世忠、章聯生等八位代表發言,有地方和基層書記、企業負責人、大學教授,都和對台工作無關,他們的發言內容也和對台工作不相關,因此可以看出,習有關對台工作的講話並非即席回應,而是有準備的發言。

而習之所以如此安排,原因在於「國家統一」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和應有之義,而且大陸已「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和主動權」,福建省必須在對台工作上有凸出的貢獻。

 

福建對台工作應先試先行

 

其實,正因為兩岸長期對抗,影響到福建省的正常建設,1979年中共對台政策雖已改變,但台灣依舊反共戡亂,所以同時開放的廣東和福建,廣東發展了,福建卻沒有。其後蔣經國開放了探親,但台灣人仍必須繞道港、澳返鄉探親,間接促進了深圳、東莞的興起,廈門反而沒有受益。

新世紀以來,中央才加大對福建省的政策傾斜,如今福建省是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有多區疊加的優勢,在對台政策上還有「先行先試」的權利。因此,福建省大力推進閩台的深度融合發展,如平潭台灣社區規劃,廈門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兩岸區域性金融中心、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大陸對台貿易中心(「一區三中心」),兩家銀行在廈門設立了兩岸人民幣清算中心,大陸首個兩岸合資證券投資基金也獲准在廈門成立,福建的台灣農民創業園更是全國之冠。

福建可以嘗試以金門、馬祖作為兩岸融合示範區,率先考慮從「習五點」點名的二個「四通」做起:「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其中「通橋」最不容易,但若福建省可以完成兩門、兩馬「通橋」,那將變成全方位的雙向融合發展,是先行先試的一大成果。

其他的「通」,都可以經由民間先行的辦法,持續提出建議、不斷地突破,不斷地經由融合發展翻轉金馬,使金馬從防衛的前哨,轉為引領兩岸融合發展的示範,以消除台灣人對「一國兩制」的疑慮,這才是福建省在新時代兩岸關係中應有的擔當。

 

福建要落實閩台一家親

 

面對台獨的台灣當局,「和平統一」沒有真正的實力,做不到;面對分裂的台灣政黨,沒有超強的自信,做不到;面對仇中的台灣政客,沒有真正的洞察,做不到;面對焦慮迷失的台灣人民,沒有以民為本的初心,也做不到。

中共從談判的和平統一轉向融合發展的和平統一,從改變台灣當局的統一到改變台灣人民的統一,困難度大大地提升了,複雜度大大地增加,但只要台獨的可能性不存在,和平統一的過程就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因此,對「統一」恐怕不能再以「時間表」去衡量,而必須以過程論來看待,福建省作為承擔兩岸和平統一的「窗口」、「試驗田」和「排頭兵」,除了必須在過程中落實既有的措施政策,更需創新思維、大膽嘗試,豐富和平統一實踐,才能無愧於「閩台一家親」的歷史。

 

(作者係本刊主筆、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