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記美好中華─近20年考古成果展|吳國禎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7年的春夏,北京的首都博物館舉辦了「美好中華—近20年考古成果展」。這是北京今年文化界的大事,引起各界關注。

 

 

體現中國傳統美學思想

 

  北京首都博物館經常有膾炙人口的文物精華展,例如去年就曾展出近年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在南昌出土的西漢「海昏侯展」。在更早期的1990年-1996年也曾舉辦過4屆中國文物精華展。這次近20年考古成果展以每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文物為依據,從中選擇具有美學代表性的精品,讓觀眾體驗中國文化的輝煌。

此次展覽出土文物的時間跨度有20年,涉及49處博物館,200多座考古遺址,展覽的題材內容非常豐富,展品近400件。其中一些展品還是第一次走出原地區的博物館。展出文物不只展現文物的精美,還充分講述古人對美的認識、對美的發現和對美的創造,體現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

 

四個階段各有特色

 

展覽將歷史分為四個階段:(1)史前時期,(2)夏商周時期,(3)漢唐時期,(4)宋元明清時期。

史前時期的特徵是遠古的美學意識,萌芽於遙遠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從誕生伊始,就蘊含著自然韻律與哲學之美。

夏商周時期的特徵是出現禮樂思想,明確提出了「和」的理論,寄託了先民對天、人、神一切秩序規律的渴求。這時期的中國藝術,脫胎於原始社會的蒙昧感性,又寄託著禮樂思想的理性精神。

漢唐時期的特徵是大一統國家格局推動著思想訴求的發展,儒家仁愛與道家無為既對立又統一,濃縮了儒道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應運而生,道德與人欲、理性與浪漫踏上了和諧之路。尊奉和諧的文明是多元包容的。中外文明的交流,在漢唐時期為中華文明輸入豐沛的養分,又向域外綻放著生命力,漢唐藝術在交流中趨於成熟。

宋元明清時期的特徵是文人漸趨平民化。以宋明理學為代表的新儒學,繼承了東周以來的儒學思想,並融合了儒、釋、道三教哲義,對包括文化藝術在內的社會各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文人藝術與市民藝術互相影響滲透,又各領風騷。繁榮的商業經濟與工藝技術革新,成為藝術發展的助推力。

誠然,最近二三十年中國大陸的考古成就非凡,這些出土的文物不僅充實了我們對往昔中華輝煌文化的理解,也改變了我們對過往史實的認識。整個展覽予人震撼之感,鑒於篇幅,只能選取幾張所照,以饗讀者。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