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伏羲氏和龍的傳人|劉鵬佛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近百年來,海峽兩岸同胞和海外華人皆以身為「龍的傳人」而自豪,侯德建所唱《龍的傳人》風靡全球。然而,中華民族為何自稱「龍的傳人」,值得吾人考據。

 

伏羲氏創造龍的形象

其實,中國古代典籍早就記載「龍」的形象(圖騰),乃由中華民族最早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所創。如《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帝王世紀》記載:「太昊伏羲氏,風姓,有景龍之瑞,故以龍紀官。」此外,許多典籍都把伏羲列為中國上古時代三皇之首,並且稱他首先發明文字,畫八卦,制甲曆,創造龍的圖騰,開創中國最早的文明。

根據多種史料推算,伏羲時代應在距今6400年前左右。中國最早記載太昊伏羲(又名庖犧氏)的史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左傳》、《易經》。至秦漢以後,更有《史記》、《漢書》、《外三皇本紀》、《帝王世紀》等多達40餘種。其中記載最詳細的是晉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及唐司馬貞所著《補三皇本紀》,內稱:「太昊庖犧(伏羲)氏,風姓,母曰華胥,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1984年大陸國家考古隊在史書所載伏羲出生地成紀(今甘肅天水)的大地灣,挖掘出了一座大型文化遺址。遺址面積廣大,上下四層,最下一層(時代最早),距今7800-8000年,最上一層(時代最晚)距今4800餘年。最下第二層為仰韶早期文化,距今6800-6000年,與從史書記載推算出的伏羲處在成紀的年代正好相當。尤其令人驚奇的是,本期遺址發現了許多伏羲所創造的最早文字。

此外,在本期遺址中還出現了號稱「隴原第一村」的群體居所和家庭居所。這些居所以廣場為中心,成扇形分布,周圍還挖有壕溝。每座居所面積達到30多平方公尺,可供一個家庭居住。屋內還有煮飯的灶坑,遺留有豬骨、羊骨,以及漁獵工具陶紡錘、碳化的黍米及油菜種子等。陶器上所繪的圖像都已有相當精美的水平。

這些文物都出現在史載伏羲的出生地(成紀)遺址,其時代又與根據史料推算的伏羲時期完全相符,證明這裡確實是伏羲氏所遺故址。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於19928月特地在此,親筆題寫了「羲皇故里」四個大字。

龍形遺址的出土

「龍」自古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數千年來代代受到整個民族(包含各少數民族)的敬仰和崇拜。但動物學家確認,「龍」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伏羲在從成紀東遷中原,到達宛丘,成為中原共主、被尊稱太昊後,便開始以本氏族蛇圖騰之身為主體,再綜合所屬六個部落各個不同圖騰的特徵,即:馬之首,鹿之角,鷹之爪,魚之鱗及鬚,虎之掌,牛之尾,共同組成一個新的圖騰。並且將其稱為龍(能的諧音),作為整個中原部落聯盟的共同圖騰,以象徵中華民族能屈能伸(蛇),上可飛天(鷹),下可入海(魚),心地善良(鹿),堅忍不拔(牛),奔騰萬里(馬),無所不能(龍),勇猛無敵(虎)的大無畏精神。

此外,1988年考古學家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的45號古墓葬中卻發掘出一條真正的「中華第一龍」。此龍用蚌殼砌成,長1.78公尺,昂首張目,曲頸弓身,形態生動,與歷代所繪的龍形完全相似,因此被學者們稱為「中華第一龍」。此龍經碳14測定,年代距今6460年±130年,與史料所載的伏羲東遷中原、尊稱太昊的時代正好相符。

根據以上兩個圖形對照,任何人不能再來否認「龍」的形象確實是在6400年前便已存在。此後,19938月《中國文物報》又刊載:在湖北黃梅縣古遺址中,發掘出一條距今6000年前用河卵石砌塑成的巨龍,此「龍長4.46公尺,龍頭高昂,頸至頭頂高2.2公尺,頭上一角,龍頭形似鹿頭,龍口大張,龍舌吐出,並向上捲至頭部。腹下兩足為爪狀,龍身成波浪狀,好似蛇身,龍尾上捲,猶如騰雲駕霧。」這個與現代真龍完全相似的龍形,也出現在伏羲入主中原的時代,豈不更加證明龍的圖騰確為伏羲所創。同時證實《左傳》所載:「太昊氏以龍紀」的史實乃在6400年前左右,現在中原地區的豫、晉、陝、冀、內蒙古南部等地,都出現距今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應當就是當時伏羲氏東遷中原的各氏族部落所在地,他們都在此時參加了伏羲氏建立的中原部落聯盟,並被分別命名為飛龍氏等六龍的名稱。這也說明這些中原遺址,為什麼與大地灣伏羲所居遺址的出土文物存在許多聯繫之故。

伏羲氏王朝共16

伏羲氏王朝(傳16君歷1260年),距今6400年前。第一代:庖犧氏(太昊羲皇)太昊羲皇:西元前4471年出生,4441年登基,4311年卒,在位131年,享壽161歲。第二代女媧氏,西元前4310年登基,4181年去世,在位130年。第三代:大庭氏。第四代:柏皇氏。第五代:中央氏。第六代:栗陸氏。第七代:驪連氏。第八代:赫胥氏。第九代:尊盧氏。第十代:混沌氏。第11代:皞英氏。第12代:有巢氏(非燧人氏前的有巢氏)。第13代:朱襄氏。第14代:葛天氏。第15代:陰康氏。第16代:無懷氏。

西元前3182年伏羲氏王朝結束,神農氏王朝第1代炎帝姜軌西元前3194年登基。

 

(作者係大學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