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台灣人的甲午史觀和兩岸情|許文彬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台灣於清光緒年間因清廷戰敗而被割讓給日本,島民起而反抗,遭慘烈犧牲;經逾40載歲月,盧溝橋事變引起八年對日抗戰;厥後,又逢國、共內戰,國府遷台後的白色恐怖,而今,難能可貴的是,台灣從戒嚴到解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實施民主法治;海峽兩岸正邁向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回顧這段近代史實,昔日曾經遭受日本殖民統治及早期國民黨專制統治的台灣人,正可趁此時會,冷靜思索如何面對兩岸史冊的新篇章。

據史料記載,1894年,清光緒20年,歲次甲午,日本明治27年,朝鮮於3月間發生「東學黨之亂」,清廷及日本都派兵前往鎮壓而於7月間在黃海爆發衝突。日本聯合艦隊於9月間打敗了清廷北洋艦隊,乘勝攻下平壤,渡過鴨綠江占領旅順;其間,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在明治天皇主導的大本營作戰參謀會議上,提出乘機占領台灣的戰略構想。

翌年(1895)年2月,日軍進攻澎湖島,登陸馬公良文港。清廷只好指派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全權代表,到日本本州下關,在「春帆樓」與伊藤博文談判,終於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及附屬島嶼割讓予日本。清廷又指派李鴻章兒子李經方來台,與日本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在基隆金瓜石外海的「橫濱丸」日艦上辦理割台交接儀式。同年5月29日,日本依據馬關條約派遣近衛師團,從宜蘭澳底三貂角登陸;全台各地抗日義勇軍揭竿而起,一股澎湃的民族意識自台灣人民心中湧起。10月中旬,日軍分由陸路、水路直驅南下,目標台南府城。其中第四旅兵團沿水路從嘉義「布袋嘴」登陸,10月20日推進到筆者的家鄉蕭社(現屬台南市佳里區轄境),遭遇村民強烈抵抗,死傷數千人,相傳日軍少將司令員貞愛親王就在此役陣亡。兩天後,日軍進占台南府城。

翻閱距今兩甲子之前的悲壯史頁,島民浴血抗日的情境,無非由於先祖從福建追隨鄭成功渡過黑水溝來台定居,胼手胝足地拓荒創業有成,自然不甘願又要淪為異國殖民地;為了保衛鄉土,只好拼命抗拒日軍的接收。台灣百姓那種「願人人戰死而失台,絕不願拱手而讓台」的愛國情操,可謂表露無遺。誠如當時台灣仕紳透過巡撫唐景崧上書朝廷所云:「和議割台,全台震驚,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禦。」可歌可泣之情,令人動容!

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時,台灣遭受日本殖民統治已42載。在國府對日抗戰八年期間,台灣男丁遭日本政府強徵當兵而與國軍打仗,陣亡後有被入祀靖國神社者;如此敵友錯亂的歷史弔詭,誠屬人間悲劇!1945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光復而回歸祖國懷抱。可是,迄今台灣人的悲情意識一直籠罩在台灣的上空;每到大型選舉,往往成為族群動員的題材。台灣社會的和諧,以及海峽兩岸關係的互動,都不免受到負面影響,值得各方省思化解。

1995年1月30日北京發表「江八點」對台政策方針,曾經提及:「一百年前,日本帝國主義以戰爭的手段,強行攫取了台灣與澎湖列島,使台灣人民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生活了半世紀之久,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屈辱的一頁。50年前,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台灣與澎湖列島重歸中國版圖,台灣同胞從此擺脫了殖民統治的枷鎖。」

2000年5月20日,台灣首次政黨輪替,北京發表聲明,指出:「1945年以來,我們始終不渝地支持台灣同胞反對國民黨專制統治的鬥爭;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時,中國共產黨公開聲明反對國民黨反動派鎮壓台灣同胞。」

台灣人在兩岸互動的過程中,於此見其微妙的歷史情境。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於今年6月25日抵台訪問,這是兩岸分隔65年以來相關事務官方負責人首次完成互訪,至此搭起了政治對話的橋樑,同時人們也期待「馬習會」的好夢成真。猶憶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於2月中旬訪問南京,在中山陵公開演說提及中華民國國號,這也是雙方化敵為友的破冰象徵。

張志軍於5月22日在北京會見台灣企業家參訪團時,指出:「最近島內雖然發生了一些情況,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格局、大趨勢,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我們會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時也會更深入地了解台灣方方面面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想法與看法。」台灣人民樂見大陸涉台官員深入了解台灣民情,爭取台灣民心,落實「兩岸一家親」的美事。

回首來時路,台灣人當年遭受日軍「蕭大屠殺」,這跟後來「南京大屠殺」,可謂為相似的受害情境。如今,適逢甲午戰爭120週年,台灣人豈不該從那歷史記憶當中,理性地探索台灣藍綠與海峽兩岸的相互理解、彼此疼惜之道?

 

(作者係律師、總統府國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