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公益交流可使兩岸受惠|王如玄 在 Facebook 上分享!

   針對大陸31條惠台措施,行政院成立了專案小組,但因應措施一拖再拖,先只強調「對台」而非「惠台」,3月16日才提出「壯大台灣,無畏挑戰」的八大強台策略。惟此因應策略迭遭外界批評只是文字遊戲,並未提出創新留才作法,無助改善台灣的經濟環境、解決人才流失的困境。

大陸惠台31項措施包括:「兩岸民間交流機構可申請兩岸交流基金項目」,以及「鼓勵台胞和社團參與扶貧、文教、公益和社區建設等基礎工作的公益」。這兩項措施,對台灣公益團體將產生一定衝擊。

台灣社團對台灣社會的進步及穩定發揮了重要功能。以婦女運動為例,家庭暴力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民法親屬篇的修正、性別工作平等法等法制建構,以及受暴婦女兒童保護服務的運作及操作,皆是在民間團體的倡議下,透過公私部門合作,獲得重大突破及發展。

這幾年,大陸在社會安全網的建置、立法保障弱勢、社團倡議的動能方面有所發展進步,但若想在富強後,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和諧等基本價值,恐怕還須在公共政策治理上有進一步的突破。

兩岸官方現雖處於冰河期,但民間團體仍持續進行不同形態、規模的交流,台灣的專業工作者更協助大陸民間建置社會安全基礎工作。因此,依筆者看,31項措施雖是大陸「惠台」措施,其實大陸也希望汲取台灣成功的經驗而受惠,可以說是雙重獲利。

從公益助人、多多益善的角度來看,兩岸專業的公益交流,有助於解決在全球化浪潮下的貧窮循環及社會問題,台灣當局應本著「利他利己」的正面態度支持,而不必為反對而反對。筆者相信公益的軟實力,可以打破兩岸政治及意識形態的藩離,凸顯台灣的高度及人文關懷,並且拉近彼此的距離,有利於兩岸建立對話平台。長期來看,對台灣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只是要提醒的是,當大陸大舉向台灣公益人才招手,必然對台灣的人力資源使用產生排擠效應,影響民間團體供給台灣社會的效能及貢獻。台灣政府與其冷眼以對大陸的惠台措施,不如審慎思考如何創造優質的公益環境及留住人才的方法,並認真面對人才流動後可能造成的社會安全網破口。同時,期盼大陸珍惜台灣累積不易的公益成就及人才,落實兩岸公益交流的互惠精神。

 

(作者係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