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紓困不排富的國家都是傻瓜嗎?|陳淑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這次新冠疫情致使全球不少企業、商家停擺,雇主為減少損失,只好裁員或停班。為幫助民眾度過難關,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南韓、新加坡等國政府皆採取「無差別」發放紓困現金政策。反觀蔡政府為講求公平正義,堅持一定要「排富」,然實行至今,不僅沒做到公平正義,恐怕也未產生紓困效果。

 

綜觀國際上普發現金紓困的國家,其中美國最大方,發給絕大多數公民每人1,200美元(約台幣3.5萬),有家庭撫養小孩的再加碼;大陸逾17個省市宣布發放超過人民幣50億元(約台幣200億)的電子消費券;香港給18歲以上永久居民1萬港幣(約台幣3.8萬);澳門給永久居民1萬澳幣(約台幣3.7);非永久居民6千澳幣;日本給全體國民每人10萬日圓(約台幣2.8萬);新加坡給年滿21歲的公民600元新幣(約台幣1.2萬);南韓給單人家庭40萬,2人以上家庭60100萬韓元(約台幣1萬至2.5萬)。

政府紓困對象一再擴大

台灣政府認為疫情來自境外,受衝擊最大的是觀光餐飲業,量販、外送或電商產業營運不僅不受影響,反而逆勢成長,因此一開始就不考慮普發現金,強調直接補助受創者。

在此思維下,政府祭出的紓困方案有:(一)針對企業:補助民宿、觀光旅遊業者,每家520萬元;補助其他業績減少5成以上公司員工薪水,最高6萬元。(二)針對勞工個人又分:(1)「充電再出發計畫」,被減班勞工若參加訓練課程,勞動部給予時薪158元津貼,每月最多工作120小時,可領18,960元;(2)「安心上工計畫」,釋出數萬個工作機會給勞工,時薪158元,每月最多可領12,640元;(3)「自營工作者補助」,只要勞保投保金額在2.4萬元以下,且去年未達課稅標準40.8萬元,每人每月補助1萬元,共補助3個月。

由於以上方案無法解決問題,行政院5月再擴大紓困對象,「有工作沒有加保軍、公、教、勞、農保的民眾」及農漁民,報稅所得50萬元以下、未領取3萬元紓困者,每人發放1萬元;並開辦「勞工紓困貸款」,年滿20歲、有工作事實,每人可貸10萬元,利率為1.845%,分3年攤還,第一年利息由政府補貼。

520前最後一次行政院會公布了紓困金額和人數,現金部分發出486.67億元、紓困252萬人;產業薪資補助近400億元、紓困137萬人。此外,金管會再要求銀行對1,000萬元以內紓困貸款,手續費不超過1萬元為原則;民眾受疫情衝擊者,其車貸、房貸、消費性貸款與卡債可展延到年底,期間免繳違約金及利息。

重複請領、亂象頻生

若從以上數字看,政府防疫工作似乎做得不錯,然施行以來,漏洞亂象頻生,抱怨四起。

例如勞保局勾稽資料發現,有逾百件重複請領勞動部自營作業者生活補貼和交通部補貼的案件;有領隊同時向勞動部和觀光局申請生活補助;也有運將身兼導遊,同步申請計程車薪資補貼和觀光局補助;又如政府委託觀光協會辦理培訓課程,竟有青年企業團體、公關公司等非觀光協會,借用名義,辦理人才培訓、申請補助。

尤其是行政院54日宣布街頭賣玉蘭花小販、舉廣告牌工人,只要低於排富門檻,每人可申請1萬元補助的消息傳出後,洽詢及申請人潮擠爆公所,但因資格不符、資料不齊無法完成者多,引起民怨。蘇貞昌於57日兩度道歉,保證民眾只要簽切結書,政府會負責查核資料,基層公務員免責。蘇揆話說得漂亮,然部分縣市認為資格審核困難,擔心錯發被究責,根本不敢輕易核發。

除了以上漏洞亂象,政府真的做到「排富」了嗎?

以「無保一萬元紓困金」為例,政府訂出排富標準是「所得50萬以下」,但農漁民的收入免稅,根本無法勾稽其實際收入,不少果農把田地出租耕作,自己另有工作,他們未將收租列入所得,而兼職所得一年未超過50萬,照樣可以領1萬。還有果農領國民保險年金,但又以農保第三類身分投保農業職災保險,而有實際耕作認定,可以領1萬元。所以,「排富」只排除了農民在外兼差要申報綜合所得稅的收入,並未真正排富。

拿低利貸款去買股票

再如「10萬元勞工低利貸款」。在金控公司任職的陳小姐接受記者訪談坦承,「想借來買股票」,因為「股票配息扣掉貸款利息還有得賺」;亦有民眾擁千萬房地產,但存摺無存款,因不動產查核不在此次後續審查項目中,也來申請紓困,明顯沒有排富。因為10萬元「很好用」,導致原提供的50萬名額已貸完,政府又加碼至100萬名額。

錯誤的政策比貪汙可怕,錯誤的紓困不如不紓困!

政府為了防止開賓士車、有千萬土地,卻沒收入的民眾,來申請1萬元急難紓困金,讓公務人員花大量時間查證極少數人是否占便宜,不但得放下例行公務,還衍生不少行政費用,變相浪費紓困資金。近日更爆出公股行員陳情,高層為美化紓困貸款成效,竟設KPI,要求基層行員每周完成1520件紓困貸款,這也導致不少沒需要的企業被迫貸款,有需要的企業卻不符資格。

上班族成了被排除的富人

此外,戰戰兢兢的上班族,幾乎成了排富條款裡的「富人」。在金融業上班的劉先生表示,計程車駕駛可領6萬,農漁民可領1萬,沒有社會保險的人也可領1萬紓困補助,「勞工雖然有第一年免息的紓困貸款,但這個錢早晚要還,何況投保薪資高,並不代表生活好過」。他還試算,農漁民年收50萬下可拿一萬,勞工卻要投保低於2.4萬元以下才有補助,2.4X 12=28.8萬,就算有年終,也才30多萬元,他問「如果勞工年收沒有農漁民多,為何被排掉?」

任職磁磚公司的季小姐表示,「我們努力工作,守法繳稅,但政府發補助就被從嚴認定排除,難道我們不需要被關懷?」「要補助就全民一起補助,這些錢,難道不是全民所繳的稅金嗎?」「不少國家都全民補助,難道別國的官員比較笨?不怕民眾領去存起來?台灣搞這麼多名目,有效率便民嗎?」

方案愈多,官位愈多?

疫情發生至今4個多月了,蘇貞昌因採「漸進式調整模式」紓困,給人感覺好像是漏了哪一個族群就趕緊補上,無法與蔡政府引以為傲的「超前部署」相提並論,還因紓困引發的亂象被譏是「蘇困」,台北市議員王世堅直批「陳時中防疫95分,但蘇貞昌紓困59分」,不知道已續任的蘇院長,心裡會不會不服氣,認為自己「做到流汗,卻被嫌到流涎」?其實政府的時間應用在帶領人民邁向更有前景的未來,而今卻浪費在各項審查上,新北市還因紓困方案限制多。表格多,為此自製作業手冊,台南市等11縣市皆來索取,可知基層處理案件的痛苦。甚至被質疑是為了選舉,才討好特定族群?難道紓困方案愈多種類,需要人力愈多,就有理由設立更多單位,讓更多自己人做官?

對消費券已不抱太大希望

過去三個月,全省飯店、民宿、餐廳、小吃店一家家關門倒閉,已關了數百家,而政府信誓旦旦的鼓勵消費券,卻始終只聽樓梯響。最近疫情趨緩,政府終於下定決心要開始振興經濟了。行政院已否決經濟部之前提出的「酷碰券」,初定715日後推出振興抵用券,電子紙本將併行。希望名稱不要再改來改去,趕快讓民眾好領好用才是。

受訪者都認為,這次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比2008金融海嘯更嚴重,當時馬政府發了每人3,600元消費券鼓勵民眾消費,而今蔡政府卻只願發500元抵用券,似乎完全看不到她有817萬選票的格局,但,又能奈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