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和九合一選舉都顯示,台灣青年世代的中國認同嚴重不足,這既會影響台灣政治發展,又會給兩岸關係增加不確定性。針對這個問題,大陸將「三中一青」作為對台工作的重點。2015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朱立倫主席時再次強調,我們要更多關注兩岸青年成長,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和舞台,讓他們多交流多交心,成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夥伴。
台灣認同vs.中國認同
在論及台灣青年的中國認同時,就不得不涉及台灣認同,要強化台灣青年的中國認同,關鍵需要處理好中國認同與台灣認同的關係。
一方面,強化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的包容性。有學者主張,通過雙重認同來建構台灣青年對中國認同的可能,即「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概念。解決青年認同問題,本質上需要解決兩岸的政治難題。從短期來看,可以加強文化上、經濟上、意識上及青年方面的交流。對於大陸民眾來說,需要認識到台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與大陸的差異性,包容台灣認同的特殊性,尤其是異質性,「一國兩制」本身也具有這種包容力。
對於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來說,建立包容性身分認同更為必要。台灣青年有必要走出觀念誤區,民主不等於西式競爭性選舉民主,可以有「人民主權」的不同制度安排形式。在「一國兩制」下,台灣青年不必也不應混淆政治制度認同和國家認同,不能因為政治制度上不認同大陸,就轉而排斥中國認同。
此外,台灣方面不能對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共領導採取敵視、醜化教育和宣傳。實際上,中國認同、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共的領導三者密切相關,很多台灣青年在醜化社會主義和中共領導的教育和宣傳中,自然而然失去了中國認同。
另一方面,強化台灣認同對中國認同的從屬性。僅僅強調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的包容性還不夠,部分台灣綠營學者辯稱,他們並不否認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的包容性。但筆者認為,由於台灣認同具有主體性、異質性和優先性,僅僅強調包容,可能讓「包容」變成「縱容」。
對有些台灣青年而言,台灣認同已演變為「國家認同」。因此,有必要在承認包容性身分認同的同時,強化台灣青年的從屬性身分認同,即「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台灣認同不是國家認同,中國認同才是國家認同。鑒於兩岸關係現狀,台灣青年目前可以對「一個中國」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但不能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
強化中國認同的對策
在文化上,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兩岸青年交流既可以是青年夏令營等旅遊性質的交流,也可以是交換生、學術論壇等文化性質的交流。有學者提出,應把握兩岸青年交流中質與量的關係,精選兩岸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交流的載體,適當調整交流物件的層次,設立中華文化獎和中華文化發展基金,在兩岸產業合作中融入青年文創的因素,重視發揮網路等新媒體在聯結兩岸青年的作用。
在政治上,向台灣青年客觀介紹大陸政治經濟體制及發展成果。台灣青年對大陸政治經濟體制缺乏瞭解,係受台灣媒體及政客長期醜化大陸政治生態的影響,從而弱化了中國認同。制度的合理性需要以制度績效來檢驗,而非觀念上簡單的「西式民主比社會主義民主好」,應該讓更多的台灣青年客觀瞭解大陸的發展成果,這有助於爭取非台獨的青年群體。
在經濟上,依據市場經濟規律,將大陸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台灣青年。台灣青年對大陸惠台政策存在矛盾心態,既希望大陸對台「讓利」,又怕被大陸「統戰」,擔心台灣被「矮化」或威脅到台灣的「主權」。在兩岸經貿往來中,對台「讓利」很有必要,但可以更多地凸顯兩岸是在市場經濟規律上進行正常的經濟往來,而非簡單的「讓利」,以免被誤解或歪曲為「統戰」。此外,有在大陸的台生反映,儘管大陸鼓勵台生畢業後留下來創業,但卻鮮少有相關政策出台,對台生的融資、開業、收費、稅收、創業培訓與指導、勞動保障服務等方面都沒有相關的規定,他們要在大陸創業往往會遭遇比大陸學生多得多的困難。如何讓大陸發展建設的成果惠及更多台灣青年,這是當前大陸對台工作的重點。
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尚未明確,台獨勢力仍然存在,大陸只能通過對台政策間接影響台灣青年的中國認同。因此,要強化台灣青年的中國認同,關鍵還是在台灣內部。台灣各政黨有必要認識,年輕人缺乏中國認同不利於台灣的發展,並會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加不確定性,所以強化台灣青年的中國認同至為重要。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