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烏克蘭戰火再起的教訓|季節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017年2月初烏克蘭東部內戰烽煙再起,象徵著之前讓烏克蘭政府軍與東烏反抗軍停火的《斯克協議》已名存實亡。看似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跟台灣關聯性不大,但該事件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鏡與省思之處。

烏克蘭在歷史上,幾百年來一直是俄國的領土,1991年烏克蘭獨立後,境內東部與克里米亞半島上,仍有大批說俄語並且主張在外交上親俄的民眾,與西部說烏克蘭語、主張外交上親歐盟的民眾立場大不相同。

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在2014年初親俄派總統亞努科維奇被趕下台前,烏克蘭親歐親俄大抵都還能在體制內行事,彼此取得一定的平衡妥協,然而,這一切都在2014年初變了,親歐派民眾不滿亞努科維奇的親俄政策,於是用違反抗爭的手段,逼迫這位經由合法選舉產生的總統倉促下台,隨後烏克蘭成立親歐派組成的臨時政府,對說俄語的民眾有若干打壓政策,引起不滿,於是讓俄國有機可乘,先搞了公投吞下整個克里米亞,又暗中支援烏克蘭東部頓內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州反抗政府的武裝部隊,讓這兩州得以宣布獨立建國。

烏克蘭政府根本無力收回東烏這兩州,遑論俄國直接進駐的克里米亞,於是只好先簽署同意停火的《明斯克協議》,但此協議只給了烏克蘭喘息時間,克里米亞不可能收回來,東烏兩州表面上主權保住了,卻根本不可能拿回實質控制權,隨著俄國在敘利亞的戰事告一個段落有餘力後,馬上東烏兩州又在今年開始跟烏克蘭政府軍對陣了。

過去烏克蘭選舉,親歐、親俄兩派互有勝負,當初親歐派民眾是因為不滿亞努科維奇暫緩烏克蘭與歐盟的整合而起來抗爭,但從民主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動機搞違法抗爭,並不值得支持,因為亞努科維奇本來就是人盡皆知的親俄派,多數民眾選他當總統,自不可能期待他來推動親歐的政策,親歐派民眾以此推翻他,不正是一種輸不起的行為?

烏克蘭的親歐派民眾因為一時不滿,把合法選出的親俄派政府推翻,卻失掉了克里米亞,可能外加東烏兩州。烏國親歐派民眾當初採用了最立竿見影的手段,多數人的動機應該是愛國的,但從結果來看卻可能是誤國。由此可知,最直接最快速的手段不一定是最好的,自命愛國者也不能無視法律、為所欲為,不考慮風險和後果。

烏克蘭是歐洲第二大國,夾在歐盟和俄國兩強之間,尚且面臨這種兩大之間難為小的處境,夾在中國大陸和美國世界兩強之間的台灣,一切內外政策行動豈可更不謹慎,若是任由一些「愛國賊」高喊激發民粹主義的口號,卻不考量後果,難保烏克蘭的悲劇,不會在我們的土地上演。

 

(作者係台大政治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