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選有19個政黨投入不分區立委選舉,創下歷史新高。這不僅會影響各黨在立法院的席次及總統大選。相對於2016年民進黨同時贏得行政與立法權,任何一政黨此次要取得完全執政應該相當困難。
民眾黨可能成為第三大黨
觀察台灣總統大選及立委選舉結果,除了2008年馬英九參選實力很強、2016年朱立倫很弱外,歷屆選舉票數不會差距太多。根據多份民調顯示,蔡英文穩定領先韓國瑜,然在國民黨逐漸整合後,彼此支持度的差距拉近。加入宋楚瑜第三組人馬參選後,此差距再縮小。
總統選情趨於緊繃,也會連帶影響立委選情,國、民兩黨皆喊出「立委當選過半」,台灣民眾黨(下稱民眾黨)則高喊「三黨不過半」、時代力量喊「四黨不過半」,最後會朝向哪一種選舉結果,有待選民決定。
由於台灣中間選民結構在藍綠之外,逐漸成長為第三勢力,其中,台北市長柯文哲所成立的民眾黨大有取代時代力量政治實力,成為第三大黨的優勢;而相關泛藍政黨包括親民黨、新黨則呈現日漸萎縮的趨勢,而為了拉抬政黨聲勢,親民黨宋楚瑜第五度參選總統。泛綠陣營中,時代力量黨政治實力趨於萎縮;許多獨派紛紛籌組新興獨派政黨,例如台澎黨、一邊一國行動黨、喜樂島聯盟黨、台灣維新黨,儘管這些政黨在單一選區中要取得席次有其困難,但可能分散民進黨的選票。
兩黨過半幾乎不可能
根據民意預測顯示,國、民兩黨主張的「兩黨要過半」有其困難,除非小黨超過門檻的政黨變少,兩黨過半才會更為容易。從目前的民意結構加以檢視,三黨不過半、四黨不過半、五黨不過半的可能性大增。
首先,三黨不過半選票結構。《綠黨》針對國、民兩黨不分區立委政黨票進行調查,顯示投民進黨28.4%、投國民黨28.2%,民眾黨11.1%、時代力量4.1%、親民黨3.6%、新黨1.2%,其他政黨合計2.9%。《聯合報》民調顯示,國民黨在不分區政黨票以29%支持度和民進黨戰成平手,民眾黨跨越5%的不分區立委席次分配門檻,支持度達8%。這兩份民調顯示,台灣民眾黨有機會成為國會第三大黨。至於親民黨和時代力量,兩黨支持度皆低於5%的分配門檻。
其次,四黨不過半選票結構。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國民黨不分區名單引起黨內外軒然大波,損傷了國民黨的政黨認同,甚至若干論者以為單單此推薦名單,恐減少國民黨不分區立委二至三席,更有人高估為七至八席。此民調顯示,民進黨已走出低迷選情,重新受到多數選民擁抱,並重返2016年5、6月時的高峰。然而,國民黨卻面臨自2018年九合一選舉「大勝以來最低潮的時刻」。再加入其他小黨來比較政黨支持度,顯示33%支持民進黨、23.9%國民黨、10.4%民眾黨、8.7%時代力量及2.8%親民黨,14.9%中性選民,其他小黨皆未能超過2%,合計4.7%。其調查指出,民進黨支持度高於國民黨,台灣民眾黨為第三大政黨,時代力量高於親民黨,但親民黨無法跨越5%門檻。
最後,五黨不過半選票結構。獨派的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公布民調顯示,若用政黨票支持度換算成得票率,再換算成分配席次,分別是國民黨35.6%(13席)、民進黨31.8%(12席)、民眾黨13.9%(5席)、時代力量5.9%(2席)與親民黨5.4%(2席)可分配到不分區席次。其餘如台灣基進3.8%、綠黨1.6%與其他小黨,皆因無法跨過5%不分區門檻,而無法分配到席次。這一民調顯示「五黨不過半」結構,國民黨支持度高於民進黨,民眾黨穩居第三大黨,時代力量、親民黨分列四、五,皆能跨越5%門檻。
第三勢力創造政治緩衝區
多家民調呈現出的共同結論是,自國、民兩黨不分區立委名單公布後,政黨支持度方面,國民黨下降、民進黨上升,也有調查報告顯示國、民兩黨政黨支持度互有領先,民眾黨穩居第三大政黨,時代力量的支持度高於親民黨,但這兩黨可能跨越門檻5%。此外,新黨、喜樂島聯盟、一邊一國行動黨、綠黨、基進黨皆難超過5%。
這顯示政黨藍綠結構仍有其基本盤,但第三勢力有發展空間。不過,第三勢力屬於或藍或綠,亦可歸結為廣義的泛藍或泛綠陣營;雖在藍、綠之間已形成一種緩衝地帶,但尚無法撼動藍、綠的硬化結構。上述選票結構,其中以五黨不過半,且國、民兩黨無一黨過半,較能創造藍、綠政治緩衝空間。
單一政黨難以遂行己意
自2016年民進黨完全執政,造成許多政策與法案急速形成,決策欠缺政黨間的溝通協商。無論是行政院與立法院政策溝通、政黨間政治協商,相關法案與政策淪為一黨獨大,單方片面遂行黨意而通過,包括成立不當黨產管理委員會、通過促轉條例、推動轉型正義、強推一例一休政策,推動軍公教年金改革、通過「國安五法」,以及宣稱本會期通過「反滲透法」等。這些都造成政黨間對立、族群紛爭及國家認同上的分歧,甚至比以前的「白色恐怖」更威權。
若大選結果總統得票率僅是相對多數,極可能成為「少數總統」。同時,若沒有一黨取得立委席次過半,未來立法院的單一政黨皆難以遂行己意。若行政權與立法權分屬不同政黨,或同時產生少數總統及三黨、四黨或五黨不過半的格局,如泛藍政治實力提升及民眾黨崛起,或許會讓激進台獨路線受阻,從而緩解激進的兩岸政策、法案,將較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穩定。
(作者係佛光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