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方面正積極推動「渝新歐鐵路」的龐大計畫。該鐵路係從四川開始,經新疆、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德國的杜伊斯坦堡和比利時,繼而,又打算分別在肯尼亞與東南亞建立幾條新鐵路。
渝新這一段毫無問題,屬中國權限範圍,不涉及他國。至於德國與比利時一段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順利接軌。技術上不好解決的是中國為標準軌,而亞歐中間一段為寬軌,因此接駁上就多了費時、費錢的卸貨、換車負擔,除此之外,它還會造成與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的競爭,因此,在費用上也可能會有些意想不到的額外支出,使得它的經濟效益恐怕無法立竿見影,而需要相當長期的改善與磨合。撇開這些技術、經濟層面問題,筆者有意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對境外鐵路事業的發展,以及其局限性做個探討,同時,也對背後的一些國防考慮做個分析。
首先,中國為擺脫麻六甲海峽的箝制,曾於1990年代初就試圖通過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興建,以鋪設中巴之間的石油與油氣管道。但2004年左右,正待投入近4億美元資金、將此漁港開發為深水港的時刻,卻發生遙控炸彈襲擊中國工程師的恐怖事件(導致3人死亡),其後,2007年,巴基斯坦當局又莫名其妙將營運權轉交給毫無貢獻的新加坡。這一切,顯示出中方構想雖好,但當地政治環境卻太過惡劣。儘管目前又透過某香港註冊公司將營運權「贖回」,但該條出路實在談不上安全。中緬油管的遭遇也大同小異。其他如泰國運河,都是可直接導致當地政治動亂的大工程…。於是乎,在此基礎上,北京產生了修建可連接歐亞的鐵路計畫。
此事讓我聯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也曾為了迴避英國的海軍優勢,以及為了取得波斯灣的石油,而協助奧斯曼帝國建立一條可通往巴格達、巴斯拉與開羅的鐵路。打仗之後,此鐵路始終沒完工,主要原因是阿拉伯人受英國的猶太人財團收買,而與德國和奧斯曼作對,以至於不停地對鐵路設施加以破壞。當然,這也就造成了傳統的基督教仇視猶太教之外,另一個納粹德國反猶的原因。
這條渝新歐鐵路,別處不說,單是波蘭一段就可能構成鐵軌間的軟肋。和平穩定時期還可起點作用,但局勢一旦發生變化,便只能在亞洲運轉。過去幾千年,中國人為了國防,不惜血肉築長城,如今有些崛起之勢,又處處受到牽制。過去,中國老挨周邊游牧民族的打,原因是內地缺少馬力,今天卻是為了缺少碳氫化合物的動力而費煞苦心。
我雖然肯定這一切多管齊下的努力,但比較之下,卻始終認為,當前擁有充分核子武裝才是最可靠、最經濟的衛國之道。
有人認為核武的作用有限。對這個觀點,我持相反意見。原因在於,擁有充分核武,第三國便不敢隨意侵犯與威脅,也不至於像目前這樣,動輒對中國的海外投資進行干擾(如伊拉克、利比亞、索馬里、蘇丹等等)。至於本國是否安定或發生動亂,與是否建設核武無關。同理,蘇聯或今後的美國是否因為霸權擴展而導致經濟崩潰,眾叛親離,也與核武無關。選上小布希這種人擔任總統,即便社會上人才濟濟也無濟於事,更是與核武無關。
一旦發生國際紛爭,是否動用核武,完全要看需要而定。如具有迫切性,又有道德優勢,譬如對付二戰時期的日本,為何不用?至於對付利比亞,只需假盟軍與恐怖主義組織之手便能得逞,為何要動用核武?
韓戰、越戰、中越戰爭都是常規戰爭,結果都是不了了之,最後都是小國、弱國雀躍歡呼「小國戰勝了大國、強國」。如果就因此而得出「核武無用武之地」或「核武無用」的結論,同樣也可做出「常規武器無用」的結論。
如果說,我們關注的問題涉及對非洲的幫助,當然是提供鐵路、公路、橋樑、醫院、學校、農場的效用超過軍售。但今天面對的是美國的圍堵與壓迫,就必須顧及近20多年新保守主義在全球造成的禍患,而不能若無其事地主張鬆懈的國防,果真如此,便是把美國對我們的期盼當作「普世價值」。
卡達菲的老家有個過去替卡達菲開車的退休司機。卡達菲最後逃到老家時,該司機一直陪伴著他。後來在記者採訪下,敘述了一些卡達菲走投無路卻又與現實完全脫節的行為舉止:譬如,他不能理解為何當地缺水、缺電(已遭全面炸毀);他也不以為老百姓為難他。在他眼裡「他愛大家,大家也一定愛他」;他也不能理解美國為什麼要那樣迫害他和他的國家…。直到這一刻,卡達菲還是個有點迷信於普世價值的浪漫主義者。
總而言之,為迎合大國崛起的需要,國家不能放棄任何一方面的努力。但是,在國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輕重緩急之間必須有個恰如其分的拿捏。國家的首要任務是自保,而不是軍事競賽;海外投資為的是取得雙贏效果,而不是壟斷利益。有鑑於此,凡涉及境外的投資與工程,必須考慮到是否能夠得到國防力量的相應保護。如果在這方面有過確切的評估,我們應當毫無保留地舉雙手贊成。如果是毫無保障地把錢擲在地上,或交在對手的帳戶裡,那麼即便不是有意的出賣國家利益,也至少是患上了卡達菲的「洋迷信」。
(作者係政治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