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炒作向來被視為擴大社會貧富差距的主因,為了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實價課稅是合理的,但1992年李登輝總統因不同意實價課稅,導致時任財政部長的王建煊下台。
李反對土地交易實價課稅
李登輝日前過世,令人想起1992年當時的財政部長王建煊,因堅持土地買賣交易應該按照實際成交價格課稅,而辭官的往事。
按照孫中山先生所謂的土地漲價屬於不勞而獲,應該歸公的精神,土地買賣理應按實際成交價格扣稅,才符合租稅公平正義。有錢人賣土地不勞而獲,動輒百萬、千萬,甚至上億元,對這些投機客與建商大財團來說,富人炒樓、炒地皮賺來的錢繳稅給國家,讓政府透過預算分配,用來幫助社會弱勢族群與各項公共建設支出,是天經地義的事。1992年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也支持王建煊這項劫富濟貧的土地稅改政策,不過,最後兩人還是不敵李登輝一個人的反對。
房地產按實際成交價格登錄課稅,在技術上並不困難。王建煊之後進了總統府,與李登輝見面,離開後便辭去財政部長一職,令人印象深刻。此後台灣的房地價格便開始飆升,記得1992年,台北中永和一棟400萬左右的老公寓,到2016年已經漲到2000萬,如果是台北市信義、大安蛋黃區的房價,漲幅就更不得了,因為房屋土地的賣價一定要比買進的價格高,才有利可圖,所以房仲業與投機客,為了獲利,在一買一賣之間,不斷墊高房屋土地買進的成本,造成房屋的「價格」,明顯且不合理地高於房屋應有的「價值」。按照台灣這些年來的物價指數、建材成本與GDP增長率估算,房地產價格不應該漲得這麼兇。
更弔詭的是,近30年來,許多行業的起薪並沒有變化。記得1991年銀行新進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是22,000元,到了2016年,多家銀行新進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還是22,000元,完全沒有變化,結果造成沒有富爸爸、富媽媽的年輕人,必須節衣縮食數十年,甚至一生的時間,才能換來一間小小屋簷遮風避雨。
「房子是用來住的」
馬雲曾說「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可謂一針見血。想想如果當年李登輝接受王建煊的提議,讓台灣房地產按實際成交價格課稅的話,財團低買高賣房地產所獲的價差扣掉土地稅後,利潤不會太大,那麼自然就不會有那麼多靠炒地皮維生的財團及投機客,而台灣近30年來的房價也就不至於像現在這樣不合理地飆漲,這中間是否有黑金政治在裡面,只有李登輝知道。
2011年12月,為了抑制台灣房價土地飆漲,落實孫中山主張土地漲價歸公的精神,立法院三讀通過實價登錄「地政三法」修正條文,在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地政士法及平均地權條例中,皆要求不動產買賣雙方、地政士及不動產經紀相關業者,必須實價申報登錄,合稱為「實價登錄地政三法」。
2016年被英國《金融時報》評選為「全球與亞太地區最佳財政部長」的張盛和部長,提出「正式版」的房地合一稅制,以2016年1月1日為界線,之前持有未滿2年的房地,當日起出售,課稅30%,直接取代當時的奢侈稅;該日之後取得的房地,未滿2年出售仍然課30%的稅,持有房地超過2年的課稅17%。造成當年不少房仲公司,因無利可圖而退場,也從此抑制了台灣高房價繼續飆升。
如今回想,如果當年李登輝採納王建煊按實際成交價格課稅的建議,台灣房價就不至飆漲數倍,對那些絕大多數沒有富爸爸、富媽媽的受薪階級年輕人來說,是不是可以少奮鬥20年呢?
開放十多家民營銀行
李登輝1988年接任總統,當時台灣早在蔣經國先生十大建設的基礎下,奠定了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地位,台灣的「經濟奇蹟」主要是蔣經國的功勞。當時整體經濟結構是以公營事業為主體,但走的是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的體制。1990年台灣開始推動銀行民營化,陸續開放新銀行申請設立,結果在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台灣一口氣增加了16家民營銀行;其中包括事後發生弊案的中興銀行、中華銀行與泛亞銀行,這些銀行造成許多無辜的存款人受害。
以台灣當年的金融市場、人口與土地規模來看,已經有公股行庫近十家,還有那麼多的信用合作社,也有不少外商銀行,真的有必要開放十多家民營銀行嗎?這還不包括這些新設立民營銀行的分支機構,何況當年十信才剛出事,李登輝為何這麼做,至今仍是一個謎。
(作者係網路大學校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