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專升本」陸生來台現狀評析|鄒夢瑩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台灣技職教育體系完備,「專生本」原本是吸引陸生赴台的一大亮點,但因台灣始終未廢除「三限六不」,造成招生成效不彰。台灣若想爭取陸生來台,就必須調整防衛心態。

 

自2016年起,陸生赴台攻讀 「二技」進一步擴大開放。這對於兩岸教育界無疑是一大喜訊,既為大陸的大專生提供了更多的求學機會,也為台灣的大學提供了更多的生源。只是,推行陸生赴台攻讀二技政策已有時日,此次擴大招生規模能否取得預期成效,外界高度關注。

 

台灣技職教育優勢明顯

 

技職教育是台灣教育體系的一大亮點,對台灣經濟發展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在197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為台灣各項產業提供了大量優秀的技術人才,對台灣博得「亞洲四小龍」稱號有著功不可沒的成績。總體看,台灣技職教育的特點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一是體系完備,縱橫交錯。台灣技職教育參照德、日技職教育體系,發展較為完善。在學校上涵蓋了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及專科學校。在學制上則分為五級:高職為初中後三年制,專科分高中後二專、初中後五專,本科層次分為兩年制二技(招收二專、五專畢業生)和四年制四技(招收高職、高中畢業生),學生取得學士學位後可報考科技學院或科技大學,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台灣技職教育各階段、各層次之間上下銜接,自成完整而合理的「立交橋式」體系,擁有一套交互、多軌式、可分段選擇的升學管道,與普通高等教育體系平行發展、齊頭並進。

二是注重實踐能力和就業技能。「實務專題」是台灣技職教育本科課程與普通大學本科課程不同的重要標誌。該專題通常要求小組團隊共同完成,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既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溝通協調能力,又把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熟悉專業操作,具備工作現場人際適應的職場素質,彌補實踐能力與經驗的不足。不少曾以交換生身分赴台的陸生表示,「在台灣技職院校學習期間,學生課堂學習知識的時間和動手實際操作的時間相等,這是在大陸學校所沒有的」。

三是師資隊伍強大。台灣多數技職院校教師都具有博士學歷,還有很大比例的教師來自各大企業,具備一線實踐經驗。同時,台灣非常重視產教結合,鼓勵教師赴企業進行合作研究與實務鍛鍊,並聘請擁有行業豐富實戰經驗和技術能力的專家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另外,為保證教師隊伍高水準,使教師能及時跟進世界科技前沿,規定專業教師應被派往歐美、日本的高校進行訪學,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與科研能力。因此,台灣技職院校的教師不僅專業素質很高,在教學上也多以歐美風格為主,與學生互動較多,讓不少陸生喜愛有加。

 

近年招生並不踴躍

 

1990年代中期,台灣廣設大學,許多原本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都從早期的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格為科技大學。目前,全台大專院校已從58所急劇擴增至162所,若以人口計算,高校密度之高居世界前列。然而,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台灣高校招生面臨嚴重的困境。據估計,2016年台灣大專院校學生將減少至少3萬人,5年內恐將關閉60所大學。為彌補生源不足的嚴峻情勢,台灣繼2011年開放陸生赴台攻讀學位後,於2013年首度開放大陸專科生赴台就讀二年制學士班,也為大陸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打開了一扇窗。

但從近年二技招生的情況來看,成效並不顯著。2013年首次招生,台灣有73所學校、276個專業提供了955個招生名額。然而,大陸學生僅174人報名,錄取93人。隨後兩年的招生情況依舊慘澹。2014年全台共有70校提供的1,000個名額,只有115人報名,最終錄取81人。2015年共有69校參與招生,同樣提供1,000個名額,卻僅有20校最終錄取119人。總體看,3年來台灣高校共釋出2,955名額,僅招到293人,成績不甚理想,與當初馬英九政府期待「以台灣技職教育優勢吸引陸生」的落差相當大。

 

台灣還需改善環境

 

2015年11月7日「馬習會」上,馬英九兩度提及陸生赴台政策、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尤其是大陸學生赴台「專升本」項目,希望大陸放寬現行專科生赴台就讀二技限制,鼓勵更多陸生入島深造,以緩解台灣招生不足的問題,得到大陸善意的回應。今年,大陸進一步放寬政策,除原先的廣東、福建兩省外,新增北京、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和湖北6個省市,校數由18校擴展為81校,台灣方面也將招生名額由1,000名增至1,500名。

在政策利多的作用下,陸生赴台「專升本」前景被看好。然而,影響陸生報考意願的諸多因素仍然存在。

一是政治歧視與政策不公。台灣對陸生設下「三限六不」的嚴苛條件,即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台灣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台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雖然目前限制有一些放寬,但陸生待遇仍不如外國學生,成績再優秀也領不到公立獎學金。對高度要求實務經驗的技職學生來說,不能打工、不能當研究助理或參加社會實踐的規定,就無法獲得未來進入職場所必備的實習鍛鍊。更重要的是,陸生迄今不能納入健保,生病時不得不支付高昂的醫藥費,令人對台灣時常炫耀的「人道光輝」難免有所質疑。

二是性價比不高。相比在大陸完成專升本,赴台就讀的成本更高。根據台灣大學院校招收陸生委員會報名網站上公布的收費標準,不論公立或私立院校,其學費折合人民幣至少2萬元,若再加上5,000元的住宿費和3萬的生活費,一年下來至少需5、6萬元。赴台求學的學費與香港、歐美相比不算貴,但因為沒有獎學金、沒有打工機會,不少陸生仍將台灣視為「性價比較低」的選項。此外,大陸近些年也意識到讓學生擁有一技之長的重要性,已陸續開放包括211及985名校在內的部分大學招收「專升本」學生,推動技職教育迅速發展。不少大陸技職院校學生表示,「既然能在自己的家鄉升學,便不想舟車勞頓飛往台灣。」

三是繼續深造不方便,返陸就業困難多。赴台大陸專科生二技畢業之後,若要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不能直接向台灣高校申請,必須以陸生身分通過台灣大學院校招收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網站報名,且限制條件較多。同時,對於畢業後想直接就業的陸生來說,由於不能留在台灣,所以只能返回大陸尋求工作機會。然而,與在大陸完成高職教育後即參加工作的同學相比,赴台「專升本」陸生也許會損失兩年的工作時間,且兩年後的工作起點和前景不一定會比現在高,甚至工作機會可能會更少。此外,台灣學歷在大陸就業市場的優勢並不明顯。除大陸台資企業相對認可台灣院校的學歷外,大陸企業普遍對台灣院校熟悉度低,除了幾所頂尖名校,對台灣其他院校學歷的認可度還有待提高,這也削弱了台灣二技對陸生的吸引力。

多年來,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果,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台灣在教育領域存在自身優勢,卻設下種種限制,使得被認為是台灣技職教育一大亮點的二技陸生缺額率連年居高。台灣方面若要吸引更多陸生入台,還應轉變本身狹隘的防衛心態,儘快扭轉對陸生的政治歧視與政策不公,切實改善兩岸教育交流環境,維護陸生在台正當權益,為兩岸青年學生溝通交流創造良好的氛圍。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