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中共)的百年大壽。可以這麼說,沒有中共,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今天中國的崛起,也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振興。所以,中共、新中國、民族振興,三位一體。但三者必須有個凝聚的核心、主心骨,否則就會散架了;這個核心就是它們的締造者、開拓者、完善者─毛澤東。
評歷史先需瞭解時代背景
評毛者或曰:這樣武斷的評說,有何論據?有。首先是歷史事實擺明了一個簡單的邏輯:就是毛澤東在黨打天下的時期,多次挽救了黨,使他成了中共的核心;在毛的帶領下,中共建立了新中國;然後在新中國的帶領下,中華民族返老還童,獲得新生。由此可見,是毛挽救了黨,締造了新中國,振興了中華民族,所以毛是三者的核心,所以是四位一體。
其次是評說歷史人物的標準,亦即用什麼時間尺度來度量。像毛澤東這樣超級的歷史人物,本文用的是百年千年的時間尺度;否則,你就度量不出毛的真正歷史地位,看不清毛的歷史功業。
評說歷史人物時,必須要瞭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質言之,就是時代的任務,時代的挑戰。中國近現代的歷史,李鴻章說是兩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張之洞說是面臨「國亡、種滅、教毀」的三重危機;康有為說是「名教淪喪」,亦即文明覆滅的危機。這都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機。數千年來的國史,就是幾十個朝代此衰彼起,迴圈不已,沒有例外;所以漢承秦制、唐承隋制、清承明制,只有朝代的更替,從來沒有過政體文明斷裂的危機;縱令蒙元、滿清外族入主中原華夏,但隨後漢化,所以也沒有發生張之洞、康有為所謂的「國亡、種滅、教毀」、「名教淪喪」的危機。
簡言之,1840至今近200年來的中國,面臨的是國史上空前的文明危機;引進印度佛教是出於中國人的自願,但近現代西方基督教文明來到中國,是憑藉船堅炮利的文化侵略,因而引起政體文明的空前危機。
套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史觀的三大範疇:生產力、階級結構、社會性質,來解讀中國近現代的挑戰和任務,就是中國的國家和文明賴以存立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意識形態,也即農耕經濟和農業社會主義,正面臨西方工業化、貨幣化的資本主義嚴峻挑戰。這是國史上的頭一遭,它與內亞遊牧文明的挑戰截然不同。西方的工業化文明是建立在先進的現代科技基礎之上的高級文明,所以我們落後了、挨打了、挨餓了、挨罵了。
因此,中國自古所建立的華夏農耕的禮樂文明,自夏商周以來所建立的封建宗法制度、秦始皇以來建立的郡縣大一統政體,都面臨顛覆性的挑戰。
中共及毛都是歷史的抉擇
歷史證明,能夠肩負這樣的時代任務和挑戰的政黨,只有中國共產黨;只有它能領導建立新中國;這樣的風流人物,只有毛澤東。這就是歷史的選擇!
這個歷史選擇,的確出乎一般知識界的意料之外:他們心目中力挽狂瀾的風流人物,不是軍政名流的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就是碩學鴻儒、喝過洋水的思想家康有為、梁啟超、錢穆、胡適。然而,歷史同他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居然是一個一無高貴家世,二無顯赫學歷,而來自湖南農村的小學教員、一個一身「土氣」的農民的兒子。
中國近現代史上有許多待解的謎團,而這個謎團,可能是讓人最猜測不透的天機。
毛澤東是三農的充分體現
是的,這是毛在知識人眼中的弱點,但他具有使他能夠在眾多風流人物中脫穎而出的優點。
質言之,他的「土氣」裡隱藏了深奧的天機:最大的天機是體現中國農耕文明的三農國情:農業、農村和農民;毛澤東是三農的充分體現。這是中國社會的基礎結構和文化底蘊。毛的一生,其個性、其思路、其理想、其治國方略、軍事戰略戰術,無不源自這個基礎結構和文化底蘊。
中國的士紳文化、商人文化,也都是其衍生物。中國外來的文化因素,不論是古代的佛教,還是近現代的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都是飄浮在這個結構和文化底蘊之上的東西;合之則存,違者則斥。
馬克思主義性質上是工業社會主義,而中國的傳統社會則是農業社會主義;雖然表面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公」字當頭的社會主義。所以易為中國社會所接受,為中國的有識之士如李大釗等所接受。毛對黨國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能夠將之轉變而融入中國文明的機體。在毛的主導下,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推行土地國有、農民翻身自主、農村、農業現代化,徹底解決了中國的三農問題,但又不失中國的特色。這是他的過人之處。
正是由於他道地的土氣,所以最瞭解中國;通過馬克思主義的稜鏡,也瞭解世界的大勢走向。所以每逢黨國民族走到歷史的節點,他都能夠根據國情,想出獨家的對策。最彰明昭著的就是將一個農民軍隊,改造成一個有思想、有組織、有靈魂的、具有強大戰鬥力的現代化紅軍;平時參加國家建設,戰時投入戰鬥。
是的,毛澤東是個道地的傳統文人、詩詞文章大家,他投筆從戎是被逼上梁山,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學習軍事、學習戰鬥;他指揮了經典的四渡赤水戰役,領導了25,000史詩般的長征,從而挽救了黨;他以「火與血」和深厚的中國人文歷史底蘊,構建了毛澤東思想,從而為紅軍、為黨、為新中國,鑄魂、鑄心(思想);他直接指揮了三大戰役(遼沈、平津、淮海),建立了新中國。他做出了派兵入朝的艱難決策,打了一場令高傲的西方軍事家心悅誠服的立國之戰。其後,在中老年的漫長歲月裡,又規劃和領導了中國社會主義各方面的基礎建設,徹底讓中國農耕社會轉型為農工商相結合、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社會,為後代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值此百年黨慶之際,環顧舉世滔滔,唯有神州這邊的風景獨好,國泰民安!飲水思源,故特撰此短文作為獻禮。
(作者係旅美體制外歷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