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中心簡介|何玉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自2007年以來,廣泛收藏了1970年代台灣和港澳海外留學生的「保釣、統運」歷史性資料,為他們的付出留下紀錄。

 

    1970年代,在美國掀起了以台灣、港澳留學生為主體的保衛釣魚台運動,這個運動繼而發展為爭取祖國統一的運動。這是台灣、港澳留學生發起的一場聲勢浩大、歷經10年的愛國主義運動。在這場運動中,廣大參與者自辦刊物和宣傳品,既記錄了當時運動的脈絡,也記錄了許多台灣、港澳留學生人生經歷轉折的過程。

 

海外保釣人士捐贈文獻

 

2007年,保釣運動的參與者周本初教授捐贈了12箱資料,是清華大學圖書館接收的第一批保釣資料。從那時開始,經過了10年的徵集與整理,清華大學圖書館已經收集了來自全世界144人次、近1.4萬件的資料捐贈。

在捐贈者殷切的期許下,清華大學圖書館對「保釣、統運」文獻高度重視,將其作為珍貴特藏收集保存,並組織專家進行專題整理與研究。2007年10月,清華大學圖書館成立了「保釣、統運」資料整理小組,制定了《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統運」資料管理辦法》,針對各種類型的資料,制訂了專門的元資料著錄方案、資料編纂規格與工作流程。

 

文獻內涵豐富、載體多樣

 

這場歷時十餘年的運動衍生了內涵豐富、載體多樣的文獻資料。其主要構成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印刷型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報紙、手稿、信函、剪貼、會議紀要、海報、曲譜等。清華大學圖書館收藏的該專題印刷型文獻數量龐大,期刊與報紙共計4,574件,單篇文章或簡報計2,585件,圖書86冊,來往信函1,008件,其他印刷型文獻(包括會議紀要、海報、曲譜等)計3,800餘件。二是視聽型文獻,包括電影膠片、幻燈片、照片、錄影帶、有聲影片等。清華大學圖書館收藏該類型文獻數量頗多,僅幻燈片就有2300餘張,照片數百張。三是實物資料,包括遊行示威的徽章、袖章、額帶、電影放映機等。這類資料清華大學圖書館收藏的絕對數量較小,但都頗具特色。

這些文獻載體各不相同,立體地呈現了1970年代「保釣、統運」的歷史風貌。現在,清華大學圖書館主頁設有專題網站:1970年代「保釣、統運」口述歷史,網址:http://baodiao.lib.tsinghua.edu.cn:4237/oralhistory/,進行長期的介紹。

 

保釣中心正式成立

 

2010年11月30日,在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簡稱保釣中心)正式成立。它隸屬於圖書館,由數位化部與特藏部的工作人員組成,並設有中心顧問委員會。

其工作目標是:(1)繼續深入收集、整理「保釣運動」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針對保釣運動參加者的口述歷史訪談,至目前訪談人數已經超過60多人次;(2)對全部保釣資料進行數位化掃描,以保護珍貴的紙本文獻;(3)與海內外其他保釣資料收藏單位開展交流與文獻、資訊共用;(4)建立保釣資料資料庫和網站,為研究者提供服務;(5)出版保釣文獻的相關圖書與學術研究成果;(6)開展宣傳、展覽及研究活動,把中心建設成為聯繫海峽兩岸的橋樑。

 

中心舉辦學術文化活動

 

2014年9月19日,保釣中心在圖書館報告廳舉辦了「海外保釣運動文獻整理與研究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圍繞釣魚台歷史與主權研究、海外保釣運動的影響與研究兩個主題展開,主要探討了釣魚台的歷史、甲午海戰前釣魚台史料的收集與論說、清華大學保釣中心專藏資源的價值、保釣資料典藏研究和利用的意義等內容。此次大會是中心成立後第一次學術研討會,為中心發展與相關課題研究開啟了新的篇章。

2016年9月8日下午,保釣中心主辦了《美麗的島,美麗的人》保釣歷史報告劇暨嘉賓座談會。台灣著名劇場導演王墨林和他的主創團隊,帶著兩岸學子盡情演繹了這段愛國保土的歷史。通過誦讀史料、照片影像和音樂燈光等藝術形式,劇組將「保釣」到「統運」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親歷者回憶和當代學子的感悟呈現給觀眾。在場觀眾無不深受感染、思考良多。

經過了10年的發展,保釣中心的保釣資料與專題展覽,成為人們瞭解保釣運動歷史的重鎮。迄今已接待來自海外的人士、海峽兩岸的師生以及來自各地的清華校友等數千人參觀。

值得一提的是,海峽兩岸和在美國的當年「保釣運動」參與者,從90年代以來,已經出版的珍貴的歷史文獻集,計有:《春雷聲聲》,《春雷之後》三大冊,《崢嶸歲月、壯志未酬》兩大冊。不久前(2017年春),北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行了關於釣魚島歷史的影片《釣魚島》,其中,特別介紹了清華大學圖書館的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

 

(作者係清華大學圖書館特藏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