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切勿因外交失利提出衝突性兩岸政策|柳金財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蔡英文執政一年來,台灣國際參與空間日益萎縮,聖多美、巴拿馬前後與台斷交,邦交國僅剩20個;斐濟撤館、非邦交國辦事處被要求改名或撤離首都。這對蔡英文的兩岸主張會有何影響,備受關注。

 

        面對一連串外交失利,蔡英文當局宣稱要反制,提出「正告大陸當局」、重新評估兩岸交流、調整兩岸政策,兩岸關係有可能從和平走向對抗。因此,蔡當局至今宣稱持守不挑釁、不對抗、不衝突及沒有意外的承諾,然而,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主張究竟能維持多久呢?愈來愈多觀察者以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可能會偏離中間路線。

 

獨派激進路線揚升

 

扁政府執政時期的前行政院長游錫表示,「當『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少之又少時,『台灣』的邦交國就會出現。」這意謂中華民國的邦交國變少無所謂,也不必擔心,自然國際上就會出現願意跟台灣建交的國家。這種政策思維邏輯極為跳躍,有其局限性。無庸置疑的,當以中華民國名義參與國際空間困難重重時,必然觸動獨派採行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及追求法理獨立與正常國家的目標。

問題是,大陸當局會在全面外交戰後,動用反分裂國家法以非和平方式統一嗎?這些願意與台灣新國家建交的國家,會甘冒大陸之不諱,即使遭受報復也要雙重承認嗎?美國仍會依據台灣關係法軍售台灣嗎?或者在沒有共同防禦條約下協防台灣嗎?若美國視台灣單方破壞現狀為一「麻煩製造者」,在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大陸不放棄武力解決,大多數台灣民眾會為台獨而參與戰爭嗎?民調顯示,在美國不支持台獨、大陸必武力犯台的條件下,支持獨立的比例並不高。

 

蔡的兩岸政策深陷困境

 

基本上,巴國基於其國家發展及國家利益認定,終止與我長達107年的邦交情誼,選擇與大陸建交具有幾層意義。首先,隨著大陸和平崛起,國際地位與政經影響力攀升,大陸既是世界工廠也是市場,全球經濟力第二、軍事力第三,坐穩第二強權位置,引進大陸因素可消解美國的影響力。其次,涉及經濟發展及經貿利益需求,大陸為巴拿馬運河第二大使用國,對巴拿馬的金融、電信和物流等產業發展有助益,尤其「一帶一路」戰略覆蓋拉美國家,對與大陸發展緊密經濟夥伴關係原具有高度期待,並非只是簡單的金援問題。

再者,涉及巴拿馬運河的戰略地位,該運河實際是由美國介入主控,大陸已和尼加拉瓜合作另建一條連結太平洋與大西洋的新運河,預計2019年峻工。為避免巴拿馬運河被尼加拉瓜運河所取代,馬政府執政時期巴國已主動表達願與大陸建交,唯當時馬政府採行外交休兵,彼此不進行互挖牆腳,大陸並未應允巴國建交的提議。

大陸對蔡政府採取外交壓制的作法,會產生雙面刃的效果,一方面是逼使蔡英文政府儘速完成答卷,回到「九二共識」的既定軌道,但從民進黨首次的執政經驗來看,大陸的壓制不僅陳水扁沒有低頭,反而提出更為激進的「一邊一國論」及正常國家運動。另一方面,這會鼓勵台灣內部躁進的極端主義揚升,認為既然釋放遵循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九二歷史事實」、「九二會談精神」,皆無法解開兩岸政治僵局,何不改弦易轍走激進台獨路線呢?這與蔡英文不對抗、不屈服及維持現狀的善意不變,勢將產生對立衝突。

 

應避免衝突性兩岸政策

 

然而,首次執政經驗表明,當扁政府從新中間路線,滑向激進的「一邊一國論」及正常國家運動路線時,烽火外交勢必成為金錢及經援外交。不僅要用更多國家資源「固樁」,以防邦交國因利益而被拉攏;同時也要投入更多資源至第三國,始有可能從大陸的邦交國「拔樁」,以回補大陸報復所受損失。

目前兩岸綜合實力差距逐漸拉大,以硬碰硬恐怕適得其反,扁政府時期共斷交9個國家,建交3個新國家,蔡目前已斷交聖、巴兩國。此時,蔡英文應避免輕攖其鋒,而喪失迴轉空間,不宜在憤怒下提出衝突性的兩岸政策,以洩憤及對抗報復。台灣當局若試圖調整兩岸政策,包括緊縮交流、嚴審官員及大陸媒體入台、或是陸生納保等善意不再釋出;且採刺激大陸當局的作法,包括邀請達賴喇嘛、熱比婭訪台、支持港獨及民主運動等等。兩岸若是走向這樣的衝突路徑,對台灣的打擊及傷害,將比首次執政更為嚴重。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