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從中美日經濟實力看海權爭議|李雅明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東海主權問題,從釣魚台列嶼爭議在1970年爆發以來,已經有40多年了。南海主權爭議則牽涉到六國七方,包括大陸、台灣、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尼。領土主權的爭議,除了要看歷史證據之外,就是要靠政治、軍事和經濟的實力。而政治與軍事實力,最終也要靠經濟實力來支撐,因此,經濟實力是最根本的。

討論一國的經濟實力,最有用的指標自然是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定義是一國在一年之內生產的貨物與服務的市場價值。在1991年以前,比較常用的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簡稱GNP)。這兩者的區別是GDP代表一國區域之內的產值,而GNP則代表一國國民所生產的產值。由於各國物價不同,國內生產總值可以有兩種表現的方式。一種是用匯率計算的GDP,稱為名義或匯率的GDP。另一種則計入各國的物價差異,稱為購買力平價的GDP。一般講,用購買力平價來計算會提高發展中國家的GDP。

 

爭議國經濟實力比較

 

在東海問題上,中國面對的是日本。在南海問題上,中國面對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等國。在他們後面的,還有美國和澳大利亞。表1列出有關國家2014年的經濟數據,其中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進出口是近年來的估計數字。可以看出來,菲律賓、越南、印尼除人口相當多以外,在經濟方面實在國力有限。馬來西亞雖然人均高於中國,但是總量有限。汶萊由於產油,人均產值很高,但是小國寡民。這五國都實力不足,因此下面的討論將集中於三個大國:中國大陸、美國和日本,同時把世界上其他有影響力的五個大國的資料也列在表內,作為參考。

大陸在1950年代GDP高於日本,但是因為沒有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在1960年代以後落後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不過,由於人民幣在1994年實行併軌,從一美元兌5.8145人民幣調整為一美元兌8.7217人民幣,貶值1/3左右,當年中日GDP差距最大,日本是中國的8.5倍。進入21世紀後,中國的GDP逐漸趕上發達國家,2005年超法,2006年超英,2007年超德,2010年超日,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到了2014年,大陸的GDP是美國的59.48%,若加上香港的2,896.25億美元和澳門的555.02億美元,整個中國大陸的GDP是美國的61.46%。

由於各國物價不同,用匯率計算的GDP有其一定的缺陷。2014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以購買力平價來計算GDP(PPP),2014年中國大陸將會超過美國,中國的購買力平價GDP是17.632兆美元,占世界的16.48%。而美國是17.416兆美元,占世界的16.28%。這與名義GDP有相當大的出入。

不過,中國人口眾多,人均GDP,無論是名義的還是購買力的,都只位於全世界190多個國家的80名以後,仍屬中等收入國家。

表2列出各國在世界經濟上所占的比例。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是一國貨物和服務業的產值。由於發達國家現在多以服務業為主,像美國和日本2013年服務業就分別占GDP的79.4%和73.2%,而中國只有46.1%。由於各國的人力成本不同,這樣的統計數字可能無法完全反映現實。要確實比較中美日三國的經濟實力,需要進一步探討三國的實體經濟數據;在21世紀的今天,外貿和發電量是最具代表性的經濟數據。

中國的出口額在2009年超過德國,成為全世界出口最多的國家。2009年中國也成為進口僅次於美國的國家。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在2012年正式超過美國。到了2014年,美國的進出口總額是中國的93.7%,中國的出口是日本的3.39倍,進口是日本的2.41倍。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貿的進展可謂神速。

在表3中,香港和澳門的進出口未包括在內。大陸加上香港的對外貿易總額實際上在2010年已經超過美國。同樣的,2014年大陸進出口總額超出美國的,應該也比表1所列的更多。

 

發電量、能源消費量比較

 

中國的發電量在1995年超過日本,2011年超過美國。從表4可看出,發達國家的發電量多已飽和,只有中國和印度的發電量還在繼續增長。自從有電力工業以來,美國就執電力業的牛耳,大陸發電量超過美國是破天荒的新紀錄。到了2013年,中國大陸的發電量已經是美國的1.25倍。2014年,大陸發電量是56,495.8億千瓦小時,美國的淨發電量為40,929.35億千瓦小時。因為淨發電量約為總發電量的95%左右,因此美國2014年的總發電量約為42,900億千瓦小時,是大陸的76%。不過因為中國大陸人口眾多,人均發電量仍然偏低。

中國的能源消耗量2010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位。中國的鋼產量在1993年超過美國,1996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2013年占世界產量的48.4%,幾乎占了世界的一半。以上這些實體經濟數字顯示中國大陸與美國在許多項目上,都已經在伯仲之間。

在人民生活和科技發展上,中國的汽車產銷量從2009年起就已成為世界第一位,但生產的汽車大多仍不是自有的品牌。大陸的手機使用比例已經有93.2%,與發達國家類似了。中國近年來在科技論文發表上也有進步,逐漸追上美國。在國際專利方面則位居第三,次於美國和日本。

總結地來說,從經濟數據可以看出來,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實力的確上了一個台階。日本雖然仍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國家,但其整體經濟實力,相對中國已見下降,未來此一趨勢將日益明顯。如果日本未來不再能構成對中國的威脅,那麼中日之間或許能有較為和平的關係。至於中美之間,中國大陸的名義GDP可能在2021年超過美國,而在購買力平價的GDP方面,根據IMF的估計,到2014年年底,大陸購買力平價的GDP就會超過美國。

不過,購買力平價的GDP有各種不同的算法,不如匯率計算的名義GDP有公信力。大陸的名義GDP在十年之內超過美國是非常可能的。十年之後中國將變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軍事和政治力量的提升必將隨之而來。

 

發展軟實力可鞏固海疆

 

在東海和南海的主權爭議上,兩岸應該通力合作,一致對外。從經濟實力的觀點來看,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加上18大以來的反腐,未來應該是相當樂觀的。對於東海爭議,除了堅持釣魚台列嶼的主權外,中國應該正式或非正式地表達琉球主權不屬於日本的立場。琉球問題如果能夠獲得解決,美軍在琉球基地的問題也將同時獲得解決。

至於南海的主權爭議,台灣在過去60多年來持續保有太平島,為中國的領土主權創造了有利條件。1988年後,大陸進駐南沙的永暑礁、渚碧礁、美濟礁、赤瓜礁8個島礁,又在永暑礁、渚碧礁等島礁進行填土造島計畫。將來永暑島機場建設完成,將會對南海局勢發生重大的影響。

在現今的世界上,發展軟實力至為重要。硬實力會讓人懼怕,軟實力則讓人親近。西方國家自16世紀開始侵略世界各地,建立了許多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在獨立以後,由於語言文化的關係,仍傾向於附和原來的殖民國家。英國稱霸於19世紀,美國稱霸於20世紀,英語國家連續在世界上稱霸兩百多年。反觀中國,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越南等國本來在文化上與中國較為接近,但由於距離近的關係,反而產生許多衝突。因此,中國亟待發展軟實力,讓其他國家願意與中國衷心合作。

總之,綜合實力日益強大的中國。對於領土主權與海疆的鞏固,都是比較樂觀的。希望這些爭議能夠在維護中國主權的前提下,早日獲得解決。

 

(作者係新竹清華大學電機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