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以文化交流解開兩岸關係僵局|柳金財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蔡英文就職屆滿三個月,民調滿意度大跌,這雖涉及總體施政品質,但顯與兩岸議題無法切割,作者建議以文化交流解開兩岸僵局。


  近來兩項民調結果顯示,蔡英文的民意滿意度持續下滑。總體觀之,一項民調蔡英文的滿意度雖仍過半,卻大跌14%;另一民調滿意度雖微幅滑落,但不滿意度由就職兩周的12.5%攀升至7月底的36%,陡增近24%。儘管滿意度下降涉及總體施政品質,但試圖切割兩岸議題與內政、經濟、社會及外交事務的關聯性,無異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文化台獨侵蝕了蔡的善意

 

當前全球社會民粹主義勃興,兩岸社會民粹主義也大行其道,同時纏繞著台灣主體意識與振興中華民族主義之間的相互衝撞。據大陸《環球時報》調查指出,約78%受訪者認為台灣民眾贊成獨立的比例越來越多;多達85%的網友支持「武統」台灣。台灣民眾則認為,大陸官方及人民對台灣當局與民眾的友善態度下降;大陸當局對「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等兩岸議題漸趨強硬。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揭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遵循中華民國現行體制、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關係;並宣示作為中華民國總統有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責任;以兩岸關係稱呼大陸與台灣的關係。然而,蔡上任後,在「九二共識」議題既不公開承認也不直接否認,甚至對《華盛頓郵報》表示「限期接受」不大可能;稱呼「大陸」為「中國」;南海仲裁案沒有與陸方相向共同維護「祖產」;遼寧陸客團火燒車事件被批未以同理心表達致意及親赴靈堂致哀、輓聯處理失當;國史館限制陸港澳學者調閱資料;廢止歷史課綱微調,處處看不出她的善意。

尤其是,台灣當局在教育文化歷史領域方面的人事與政策,更被批評有走向「文化台獨」與去中國化傾向。這些作法逐漸侵蝕蔡英文在兩岸政策方面的善意,兩岸關係逐漸從「冷和平」走向「新對抗」格局。這股冷颼肅殺氣氛也吹進影視圈,大選前後分別出現周子瑜、吳念真、戴立忍、霍建華及林志玲事件,引發兩岸網民熱議,夾雜著民族情緒、民粹意識的對抗。大陸方面則批判有些政治勢力利用兩岸民間交往中的個別事件,一再牽動兩岸敏感的政治神經,不利於兩岸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可開展兩岸關係

 

在兩岸政治、外交、經濟互動關係逐漸受到限縮時,兩岸文化交流成為開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渠道。對大陸而言,弘揚中華文化的王道力量,不僅對外有利於和平崛起的形象建構,說服「中國威脅論」者的質疑,以及維持區域安全與穩定。對內則有利於建構和諧小康社會,發揮穩定社會的力量,消解源自「中國崩潰論者」的唱衰攻伐。對台灣而言,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在地化發展,已經融合各種多元文化,彰顯出其包容性、生命力與活力。論者以為,兩岸文化交流可以思考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是建構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應避免「台灣主體意識」與「中華民族主義」的對抗,兩岸交流和合作的最高目標,應建構一個「共存共榮」、互惠而不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的關係。同時,應框架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指向一樣的「想像的共同體」、「民族命運共同體」空間為最大共識。

兩岸人民同文同種同源。2016年3月29日公布的艾普羅民調結果顯示,台灣民眾的「泛中國人認同」高達63.9%,這顯示台灣主體意識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並沒有截然對立,彼此可以相互包容。

其次是全面開展雙向文化交流政策。文化交流屬於低階政治,可建立親善和平關係。兩岸文化交流可以產生相互學習的效果,增進認識、尊重差異、欣賞多元及強化認同,傳播兩岸優質文化涵養及共創新價值思維。尤其輿論監督更扮演第四權作用,為建構兩岸公民文化,應進一步放寬兩岸新聞交流限制。例如開放媒體及新聞出版品相互可以在對方發行或播出;進行兩岸傳媒互聯網的合作,藉此展現彼此積極促進兩岸新聞與民間交流的誠意。東西德分裂期間,雙方新聞人員交流的經驗可作為兩岸新聞交流的參考。

最後是建立兩岸公民社會文化聯盟。因應兩岸公民社會興起,台灣也應該效法大陸的作法,「寄希望於大陸當局,更寄希望於大陸人民」,兩岸應把「社會」、「文化」兩個主軸放在兩岸關係的核心位置,將兩岸公民社會發展的理念鑲嵌在兩岸關係論述中。

這種「以社會為本」、「以文化為本」、「以人為本」及「更寄希望於大陸人民」的創新性思維,將有助於促成兩岸社會進步力量,共同追求多元、開放、平等、法治及民主的普世價值。兩岸可藉由建構公民社會聯盟,培養更為成熟的民主文化,也透過兩岸文化交流形塑共同價值、信念及共識,如此兩岸方能「心靈相契」、建立真正一家親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