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惠安三寶:古城、石雕、惠安女|古蒙仁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惠安與晉江、南安,合稱泉州三邑,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唐代屬晉江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始置惠安縣,取「以惠安民」之義,一般習稱惠安。

 

惠安縣東南海濱,有一座崇武古城,瀕臨台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20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當時沿著萬里海疆,共修築了60多座衛所城堡,成為抗倭第一線據點。但隨著朝代的更迭,大多數都已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崇武古城是其中僅存的一座,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已成了惠安最知名的景點,惠安的歷史也是建了這座古城後才具有意義。

崇武城現成為旅遊景點

史冊記載,1424年(明永樂22年),倭寇一千多人從海濱大山登陸,所向披靡,沿途燒殺搶奪,無一村落倖免。兵臨崇武城攻城時,千戶張榮率領軍民奮起抵抗,主帥最後雖以身殉職,卻保住古城,使崇武城免卻了一場浩劫。

但倭寇並未中止野心,1558年(明嘉靖37年),再度大舉來犯,經過六晝夜的猛攻,崇武城終被攻陷,百姓的生命財產悉遭掠奪。朝廷鑒此教訓,決定勸募大修,並增添防禦工事,以保障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可是不到兩二年,倭寇食髓知味,三度奇襲崇武城,全城軍民浴血奮戰,由於孤立無援,糧盡城陷。倭寇入城大肆洗劫,無惡不作,停留了40多天才揚長而去,崇武城滿目蒼涼,淪為一座空城。

明朝廷痛定思痛,為了永絕後患,1567年(明隆慶元年)派遣福建總兵、抗倭名將戚繼光屯兵於此。他到任之後興修城防,演武練兵,指揮剿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和城防設施。倭寇懾其威名,從此不敢再犯,十年倭亂平定後,海濱地區人民終於得以安居樂業,崇武也成了東南沿海的重鎮,日後鄭成功揮師東渡,還成為收復台灣的重要據點。

崇武城經過歷代重修,如今尚保存完好,城內有四個城門,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兩道城門,外加築月城,上建城樓,城門上各設烽火台一座。南城門則外加設一道牆。城牆全部由白色花崗岩壘成,內砌二或三層的跑馬道。在城內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瞭望台,四面城邊有窩鋪、月城、墩台和通外涵溝,構成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目前仍完好地保留下來,成了遊客最喜歡登臨懷古的旅遊景點,為古城帶來熱鬧的氣息。

中國石雕之鄉工藝遠播

惠安號稱「中國石雕之鄉」,石雕工藝是當地最重要的產業。其技藝源自中原,東晉至隋唐年間,隨著中原人口不斷遷入,帶來石雕技藝,惠安開始出現墓葬等石雕製品。兩宋至明初,境內大興土木,廣築石橋、城垣、寺廟和佛塔,形成一個新興的產業,吸引大量從業人口,惠安的石雕業因而人才輩出。

從所遺存的石人、石獸來看,石雕剛開始的造型十分簡單,還保留著北方質樸、粗獷的風格。到了明代後期以及清初,隨著社會繁榮和經濟發展,各類源自佛教,以獅子和龍柱作為主要裝飾的石雕品紛紛出現。當時著名的匠師李周把繪畫藝術運用在石雕工藝上,石雕藝術開始出現劃時代的轉變,造型日漸繁複,風格由質樸、粗獷趨向精雕細琢,並注意線條的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

清末民初,李氏的門徒學成出師後,紛紛前往福州、廈門乃至海外等地開設石雕店,產品大量出口,盛極一時。甚至受邀渡海來台,投入台灣寺廟和大戶林園宅邸的建設,以及大型陵園石雕的製作,逐漸發展出以柔美、婉麗見長的南方風格。

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

惠安縣政府為凸顯石雕工藝的成就,近年來在崇武古城的南側,闢建了一座「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園」,是一座陳列石雕精品的主題公園,面積廣達九公頃,依著地形起伏,園裡石徑縱橫,綠草如茵,共陳列了500多件石雕藝術精品,各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其中最為凸出的,即是高達十公尺的戚繼光雕像,頭戴盔甲,一身戎裝,肩上披風搖曳,巍然聳立在園區廣場中央,極為醒目。遊客最喜愛在這兒攝影留念,也表達了後人對戚繼光的景仰之情。

此外,還有媽祖藝術展區、惠安女雕像廣場、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人物雕像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充分展示了惠安在石雕藝術上的貢獻和成就。

崇武古城南門外的半月灣,是一處開闊的海灣,有一條長達30公里的曲折海岸線,屬岩石堆積成的岩礁海岸。這兒有一件全中國最大的岩雕藝術作品「大地藝術」,又稱「魚龍窟」岩雕,是著名畫家洪世清花費數年心血創作而成。

「大地藝術」的作品取材於海礁岩崖的原始形態,依形取勢,循石造型,創作出形神兼備的各種藝術形象,共有170餘件,遍布海灣的灘頭和水岸。遊客來到這兒,面對一望無際的海洋,景色遼闊壯麗,心胸會為之大開,加上隨處可見的岩雕藝術作品,更充滿了驚喜。因此這兒能享有「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的美譽,絕非浪得虛名。

惠安女服飾引人注目

惠安另一享有盛名的頭銜便是「惠安女」,她們頭戴黃斗笠,披著白底小碎花頭巾,掩住雙頰和下頜,只露出一雙眼睛。上半身穿著藍色的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腰間佩有銀腰鏈。下半身則穿著寬大飄逸的低腰黑褲,頭上再戴上精巧豔麗的頭飾。

由於惠安女的服飾十分特殊,且深具文化特色,於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惠安的另一特色。此一名詞的出現,與當地的工作環境有很密切的關係。

惠安當地居民大多以漁業為主,農業或雜工為輔。當男子出外謀生或出海打魚時,婦女們便成了家裡主要的勞動力,也是建設家鄉的主力軍。她們善家務、多才藝,不管是捕魚、耕田、雕石這類粗重的工作,或是織網、裁衣、開店做小生意的細活,事事能幹、樣樣出色,再粗重的工作都能一肩扛起,一點都不輸男人;且能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相沿成習,久之自然成了家庭及社會生產的主力。

崇武古城即是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區域,走到惠安的鄉間,不管是田野、石場或建築工地,到處都可見到惠安女勤快勞動的身影。

而大多數男人反而留在家裡,帶小孩、做石雕或看顧店鋪。這種女主外、男主內的勞動方式,也成為崇武古城一項獨特的民俗景觀,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遊客,為惠安增添更多的特色和魅力。

 

(作者係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