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記孫運璿與舒茲一段友誼|戴瑞明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6日,被美國雷根總統生前視為肝膽相照的舒茲(George Pratt Shultz)國務卿以百歲高齡逝世。現任國務卿布林肯公開讚揚他是美國外交界的傳奇人物,台海兩岸的外交部發言人也都先後發表悼唁。陸方讚揚舒茲在促進中美友好方面做出貢獻;我方則對他畢生致力促進自由民主、世界和平表達崇高敬意及感念。

 

 

舒茲之所以能贏得美國外交界的敬重,廣受國際社會尊重,是因為他在擔任七年國務卿任內(1982-1989),對美國外交做出重大貢獻。為了延續美國的「聯中制蘇」政策,舒茲以高超的外交手段,與大陸完成談判,簽署了美中第三份聯合公報─「八一七聯合公報」,接著又輔佐雷根掌握蘇聯戈巴契夫推動政治重建、經濟開放的契機,促成雷根1987128日與戈巴契夫在白宮簽署美蘇「中程飛彈條約」,開啟了東西冷戰和解之門。

孫運璿當面向舒茲建言

在出任國務卿之前,舒茲曾任美國貝泰(建築工程)集團的總裁(1975-1982)。由於台灣當時推動十大建設中的核能電廠等重大工程,借重貝泰顧問公司之處甚多,先後擔任經濟部長及行政院長的孫運璿與舒茲建立了良好的友誼。舒茲在19825月底美國參院任命聽證會前來台訪問,會晤他的老友孫院長。當時有段秘辛知者不多,但筆者記憶猶新。

孫院長接獲舒茲來訪訊息後,立即約見研究設計委員會(研社會)主委魏鏞及新聞局主管國際事務的筆者,指示我們與學者專家撰寫一份簡短的英文書面備忘錄,闡明我方對兩岸問題的基本立場及對美國的期望,備供舒茲就任國務卿後向雷根總統進言。

孫院長原本就準備要在610日「中美大陸問題研討會」發表演講,回應大陸1979年元旦發布的「告台灣同胞書」及1981930日發布的「葉九條」。另方面,大陸高層向雷根政府要求限縮軍售,我方亟需提出合理的主張。

當時時間十分緊迫,幸好學者們盡快取得初步研商結果,包括以下三點:(一)中共要求美方勿軍售我方以免阻滯「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我方希望美方瞭解統一問題不出在我方,而在於中共推行共產制度,台海兩岸人民生活方式不同,故應是「中國(大陸)問題」;(二)大陸希望統一在北京為中央政府的體制下,而我方認為只有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個層面的差距縮小時,統一的時機才會成熟;(三)為達平等協商,台灣需向美方採購高性能軍機,以實力為後盾,才不至於把和談變成「迫降」。講稿標題為「中國問題與中國統一」。

孫院長認為,舒茲此時來訪,他正好可當面向他說明我方立場。我們準備的英文備忘錄大要有三:(一)盼望美方今後盡量少用「台灣問題」字眼,而多用中性的「兩岸爭端」(cross-strait disputes),表示應由兩岸中國人自行和平解決。(二)盼望美方瞭解,我方並非不願與大陸和平解決統一問題,只是時間尚未成熟,有待大陸致力縮短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差距。紐約大學熊玠教授建議孫院長引用甘迺迪的名言「我們絕不恐懼談判,但絕不在恐懼中談判」,亦即必須以實力為後盾。(三)為了充實我方的實力,維護我們的生活方式,亟盼美方售予我方精密戰機維持空優,保障台海和平。

孫院長對此英文備忘錄十分滿意,立即將備忘錄報請經國先生核備。經國先生看後將此備忘錄交待外交部轉致舒茲。根據外電報導,舒茲返美後,在當年7月美國參議院的任命聽證會上,確曾使用「兩岸爭端」應由中國人自行和平解決這樣的用語,但形勢比人強,「八一七公報」中仍沿用「上海公報」及「建交公報」使用的「台灣問題」,好在之後兩岸「三通」大交流後,國內外逐漸改用「兩岸問題」、「兩岸歧見」之類的用語。

八一七公報+六項保證

舒茲就任美國第60任國務卿後,面對大陸要求美國限縮軍售的壓力,他一方面必須遵循雷根結交新朋友、不背棄老朋友的競選承諾,另方面必須延續美國「聯中制蘇」的外交政策,不得不與中共談判、發表了「八一七公報」:基於大陸承諾致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美國願「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為減輕對我方的衝擊,舒茲同時建議雷根私下給予我方「六項保證」,即未同意設立終止對台軍售的日期;未同意就對台軍售議題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徵詢意見;不會在台北與北京之間擔任斡旋角色;未同意修訂「台灣關係法」;未改變關於台灣主權的立場;不會對台施壓,要求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談判。

此一將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與美國軍售台灣掛勾的政策,維持了台海兩岸將近40年的和平與穩定,特別是在1982-1989年雷根執政期間,維繫了台美的良好互動關係,這不能不歸功於舒茲的努力及孫院長與舒茲的友誼。

兩岸政治歧見有待解決

孫院長「中國問題與中國統一」演講提到,「在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差距縮小後,中國統一時機才會成熟」,美國法學教授丘宏達名之為「差距論」。這個「差距論」為我方爭取了將近40年的喘息機會。如今大陸在經濟、文化、社會三方面,尤其是經濟發展方面,大幅超前,成為世界上坐二望一的經濟體。目前兩岸只剩下政治歧見仍深,有待雙方政治領袖運用智慧謀求和解的途徑。

面對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美國影響力日漸式微,台灣未來何去何從?兩岸關係是和是戰?值得吾人深思,並呼籲當局適時做出明智的抉擇,因為時間並不站在我方。

 

(作者係退休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