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媚日仇華是台獨思想的主根|徐百川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說到台灣人的皇民化,這是一個籠統而不正確的說法,因為日本統治50年後,被皇民化的只有少數人,即如李登輝、蔡潔生(蔡英文的老爸)那一代當時的年輕人而已。

 

台獨史觀的開山祖師爺史明,親身經歷過228的「革命起義」後,覺察出他自己這一代與父祖輩的台灣人,在國家民族的認同上,有著截然分明的差距。史明發現,台灣人對228「大革命」之所以沒有群起響應,主要原因在於年長的台灣人依舊懷有中國情結,而未加入「打阿山」的「228革命起義」,導致年輕人勢單力孤,最終失敗。史明因此說老一輩的台灣人「死硬地拘泥著已成歷史木乃伊的血統關係,曲意畫成中國為祖國的幻想,並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台灣作家黃春明曾敘述,當他小時從收音機聽到日本天皇的玉音宣布日本戰敗時,阿爸當場傷心的哭了起來,黃春明的袓父很不解地問阿爸:「是我們打贏了,你哭甚麼?」兩代人的國家觀念已是全然相反。

總的說來,許多台灣青年的祖國觀念薄弱無根,不少人對日本戰敗感到如喪考妣,光復時熱情歡迎祖國的大多為台灣老一輩的人。

 

台韓對日本殖民認知不同

 

通觀世界殖民史,只要統治上了軌道的殖民政府稍加懷柔,就會起著同化作用的效果,然而,何以同樣受過日本殖民的韓國青年,卻沒有像台灣青年這樣徹底的皇民化?二戰後有位台籍皇軍就述說道:「日本戰敗,台灣隊員都與日本人同樣流下悔恨的淚水。沒想到朝鮮隊員…毆打日本人…,以戰勝國國民的姿態仗勢欺人。」

與台灣不同,日本統治韓國時,韓國人還有韓國本國史的歷史課,保持了所有韓國人的民族意識。而台灣人受日本統治時,並未讀到完整的中國史,台灣青年對中國的認識不但是一知半解,而且任由日本統治者醜化和污衊,心靈和意識完全是單方面接受日本教育的灌輸和洗腦下長大。

因此,對韓國人來講,認同日本就等於拋棄自身的民族尊嚴和驕傲,自甘低賤地向日本曲膝臣服做亡國奴。而台灣人卻把衰落的祖國作為唾棄的對象,在中國和日本之間做出選擇,自以為認同日本即等於去舊迎新、登高遠卑,於是皇民化成功地教育了台灣青年,鄙視仇視自己的祖國,以做日本人為榮。

 

福澤諭吉不瞭解中國文化

 

台灣青年的皇民化很像日本「脫亞入歐」的再版。日本脫亞入歐的成功,是因為中國文化並非日本的固有文化,中西文化對日本人來說都是外來文化。脫亞入歐的發起人福澤諭吉,在不解事的少年時期學了幾年漢學,19歲後就潛心西學,他對儒家的民本思想,個人道德上的人本根源,根本未入堂奧,對中國文化自然也就棄如敝屣了。

福澤說「中國的儒家教旨號稱仁義禮智,只不過是徹頭徹尾的虛飾外表的東西。實際上豈止是沒有真理原則的知識和見識,宛如一個連道德都到了毫無廉恥的地步,卻還傲然不知自省的人。」福澤從中國的負面現象以偏概全,最後得出「凡是有支那色彩的東西都應該摒棄」的主張。

福澤諭吉對中國的觀點,正是皇民化的台灣青年所接受的核心思想,尤其在日據時期受過中學以上日本教育的台灣人,經長久薰陶下,更是根深蒂固。而這種全盤否定與詆毀受殖民者的文化和傳統作法,在世界殖民史上乃獨一無二,也形成了台韓皇民化的不同之處。

當時台灣青年是在日本殖民統治穩固之後成長的一代,並未親身體驗日本統治初期殘酷的一面,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則是一片空白,而任由日本統治者塗上圖案和色彩,連自己的抗日先人都視之為土匪,自然而然形成崇拜日本,鄙棄中華文化的價值觀。

二戰前期,日本在各地戰場節節勝利,國威如日中天,更使得這些青少年感到仰慕和嚮往。為了擺脫自己「支那人」的劣等地位,他們競相響應皇民化,熱衷於成為日本人的「皇民煉成」。在祖國大陸飽受日本侵占蹂躪之時,他們還積極響應日本的「膺懲暴支(那)」、「替天征討不義之徒」。

 

媚日仇華造成台獨思想

 

即使日本戰敗了,他們認為日本是敗於美國,並非中國,而且戰後日本迅速復興,更驗證了日本人的優秀和堅強。這些哈日族至今仍然陷於感性積累的崇日死結而不知自解。

光復初期,國民黨在財政上捉襟見肘,以及台灣人與大陸人因習性不同產生摩擦,更使得皇民青年的反華心理火上加油,228就是因皇民情結而爆發出來的。

繼之而起的是,台獨編造出「日本殖民統治的德政」、「228屠殺」、「國民黨是殘害台灣人的政權」、「台灣四百年來追求獨立自主的意識」,這些竄改史實、顛倒是非的佐證,就是現在台獨史觀的內容,文化台獨的本質,天然獨的思想養份。而「反共」只是台獨反中的附加理由,媚日仇華才是台獨思想的主根。

 

(作者係旅美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