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時代之殤:記周士冕、周本初父子|湯元智 在 Facebook 上分享!

 

5月下旬,保釣論壇傳來周本初過世的消息,撩起我的思緒起伏蕩漾。我惋惜於周本初與其父周士冕兩代人所處的大時代,伴隨著人物日漸凋零而漸行漸遠。我與周本初不過數面之緣,惟在幾次深談中得知他身世梗概。言語之間,他每每不能自已而至失聲,聞者動容,其景至今難忘。

 

周士冕參與抗日國共戰爭

故事還得從他的父親周士冕(1903-1953)開始說起。1960年代,香港市面上出現名為《金陵殘照記》的一套書。該書仿效舊式章回體小說,鉅細靡遺地敘述了十幾年前那場改變中國命運的國共內戰。全書上下五冊,作者署名陳少校,未知何許人也。然此書出版於1960年代初期的香港,應該是根據內戰中被俘國軍將領在關押期間,所寫下的自白或回憶的大量材料,整理彙編,加以潤色而成。其中第四冊「逐鹿陝川康」說的是國共在東北、華北、淮海渡江等大決戰後,繼續鏖戰的最後一局—解放大西南。

抗戰八年,胡宗南坐鎮陝西西安,雄霸西北五省,號稱西北王,麾下徒有40萬大軍,兵精糧足,卻從未開出潼關,敢於攖日寇兵鋒,決一死戰,反而槍口向內,對延安虎視眈眈,欲一舉消滅陝北共黨。抗戰剛勝利,蔣介石一心要剿共,內戰隨之爆發。19473月,胡宗南終於如願以償,占領了延安,他個人軍事生涯達到頂峰。何曾想到1949年夏開始,西北的情勢急轉直下,胡和他的「西北剿總」接連丟失關中、漢中、劍閣,一路狂奔逃亡,到了當年年底成都也丟了。幾十萬大軍只剩幾千殘兵敗將,逃竄至當時屬於邊陲之地的西康省西昌,困守孤城。

19503月底,孤立無援,胡宗南跳上最後一架飛機逃到台灣,一走了之,把爛攤子甩給跟隨他多年的袍澤部下。留下來的沈策、周士冕、羅列等人決定棄城逃跑。羅列僥倖逃脫,後輾轉經香港到了台灣。周、沈二人則無此幸運,離開西昌後未幾即被解放軍俘獲,先解往西南軍區所在地的重慶關押,後隨各地被俘高級軍政人員集中至北京繼續關押改造。當時周、沈二人均官拜陸軍中將,是為最晚一批國軍被俘人員中官階最高者。

周士冕江西永新人,1924年到上海讀大學不久,懷抱救國救民之志,經推薦,離開上海到達廣州進入剛成立的黃埔軍校,成為黃埔第一期學員。抗戰期間周奉調西安,解放戰爭期間任胡宗南副手的剿總副司令兼西安警備司令。棄守西安後,他緊隨胡一同逃往四川,直到在西昌被俘。

被特赦卻冤死江西老家

1953年初某日,周恩來瀏覽關押在北京的國軍被俘將領名單時,看到周士冕的名字,隨即吩咐秘書安排召見周。原來周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時,挑選了受過良好教育的周士冕擔任他隨身侍從副官,二人相處過一段時間。當身陷囹圄的周士冕,被帶到昔日黃埔老長官面前時,滿面羞愧,一再表示悔意。周總理寬厚風範,倒是自責老師沒教好,致使學生誤入歧途。勉勵他安心好好接受改造,重新做人,為建設新中國貢獻一份力量。

此次見面後不久,周士冕便得到特赦釋放,安排在北京擔任文史工作,因而成為關押戰犯中最早獲釋的一人。究其因,一則周並不在內戰戰犯名單上,內戰期間也未犯下無可饒恕的罪行。再者,周恩來重視統戰工作,期盼開釋周之舉能對國民黨人員,特別是黃埔系高級將領的統戰工作起到作用。

周士冕獲釋後不久,接到江西老家發來的電報,告知高堂老母病危之事。周聞後心急如焚,想要立刻趕回老家見母親最後一面。周圍的領導同事都勸阻他打消念頭,因為解放後南方幾個省份一直不安寧。然周本人去意已堅,不聽勸阻,領導只好為他開具路條,並囑他帶上中央頒發的特赦令,以備地方政府查詢。
周士冕回到江西永新老家,旋為鄉人舉報,被治安人員逮捕押送縣城。周百般辯解,即使拿出路條及被他當作護身符的中央頒發的特赦令,仍得不到縣委書記的信任,竟然在尚未收到向中央請示的覆核,草率判決周士冕現行反革命罪,立即押赴刑場執行槍決。不經日,中央覆核電文來到,證實周所言非假,所攜檔均為真實無誤。惟悲劇已釀成,無可挽回。一個小小縣委書記恣意妄為,壞了中央統戰大計,周恩來為之很是惱火。

「鎮反擴大化」終告結束

但「鎮反擴大化」是當時不明言的政策,縣委書記可能認為自己不過是在執行政策。解放後南方幾個省如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暴亂事件層出不窮,不僅地方正常秩序大受干擾,亦危及新建立的地方政府鞏固權力的努力。其中固然有國民黨殘留分子不甘於失敗,隨時趁機鬧事,以打擊新政權威望,同時也反映出共產黨當時在南方的力量相對薄弱。此外,更大一部分是來自前清時代就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如民間地下會黨門道勢力,也有占山為王的武裝土匪,還有早自明朝中晚期就出現的西南各地少數民族一直不安於漢族統治。

為了儘快穩定統治,推動國家建設,不得已只好痛下決心大開殺戒,一舉割掉那些毒瘤。此為「鎮反擴大化」的背景。是故今人亦不應該畫地為牢,僅僅以國共鬥爭的層次來觀察這個有深刻影響的運動。

到了1953年,剿匪鎮反都已步入尾聲,不意周士冕陰差陽錯殞命江西。然而無可否認,全國人民終於可以安居樂業,全心全意建設家園了。同年,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古老陳舊的中國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從此踏上工業化、現代化的新征程。共產黨建政後徹底根除匪患,歷史功勞簿上應該濃墨重彩大書一筆。

周本初在台也投筆從戎

周士冕的妻兒在解放軍進軍陝西前就離開西安了,轉赴台灣。從此家人與他離散,天各一方,音訊斷絕,彼此生死未知。少年的周本初到了台灣後不久,就回到學校繼續他的學業。1955年,剛考上全台第一學府台大的他,出人意外地參軍報國去也。此前一年1114日,爆發了太平艦遭擊沉事件,國軍海軍所屬太平艦在浙江大陳島海域遭共軍魚雷快艇伏擊,中彈沉沒。

太平艦原為抗戰末期美國承諾援助國府海軍艦艇中的一艘。50年代,太平艦在國府海軍艦艇系列中噸位最大、火力最強,人員素質佳,如此巨艦怎可能被幾條小艇擊沉?故噩耗傳來,全台震動,高層遂發起「獻艦復仇」運動,以穩定民心士氣。當時大陸撤台部隊兵員漸漸老化,義務兵役制度尚未實施,為緩解兵員不足的問題,軍方趁機鼓勵在學學生效法「十萬青年十萬軍」運動,踴躍參軍。此舉大有斬獲,成千的大學高中學子熱血沸騰,毅然決然離開校園步入軍營。周本初就是其中一員。

公允地說,國民黨敗逃台灣之初,的確反思過何以丟失大陸。然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謂的自我改造,洗面革心,不過是些僅及表皮的淺層次改革,並未觸及五臟六腑深層次的問題。勵精圖治、發奮圖強更是淪為空洞的口號。黨內政界如此,部隊裡的情形只會更糟。軍官間或爭功諉過,對上拍馬逢迎,對下頤指氣使;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謹小慎微,得過且過。加上滯留台灣時間日久,反攻大陸漸漸無望,部隊裡彌漫的是沉沉暮氣,看不到一點朝氣蓬勃,士氣高昂。那些投筆從戎的青年學生進入軍營後不久,就被迫面對部隊裡殘酷的現實。希望幻滅轉為失望,滿腔愛國報國熱忱遭受無情戕害。所謂哀莫大於心死,他們再也不相信蔣氏政權了。

發現自己受騙上當的周本初,在國軍海軍裡掙扎了好幾年,方才獲准退伍。此時他內心受創嚴重,只好重拾少年讀書救國之志,參加聯考,在東海大學讀了四年化學系。青年周本初經歷如此一次人生折騰,付出如此大的代價,蹉跎歲月,只因為他愛國,聞者能不扼腕歎息?

在美國參加保釣運動

1969年,美日狼狽為奸私相授受,美國要把釣魚台列嶼交給日本。國府面對主權橫遭侵害竟然逆來順受,毫無作為,引起在美台灣留學生群情激憤,翌年遂爆發保衛釣魚台運動。1964年到美國留學的周本初,那時正在奧克拉荷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保釣運動激發了他冷藏已久的愛國熱忱,立刻全心全意投入運動,成為最早期的保釣人士,他辦刊物、集會演講,組織遊行、串聯各地保釣同志。

1971年,保釣運動來到了一個轉捩點。國府對外只知一味退避忍讓,對內卻污蔑、威脅、分化、打擊愛國學生。國府所作所為傷透了愛國留學生的心,自然而然地將目光投向大陸,並且很快得出結論:中國的前途在大陸,而不在台灣。保釣運動從而轉向國家統一運動。

從台灣到美國,周本初始終不忘上下求索愛國途徑,惟時感路漫漫其修遠兮而至彷徨迷途。如今一朝方向明確,目標在望,能不欣喜若狂乎?繼釣運後,他又滿懷激情的投入統運工作,到了忘我的地步,因而荒廢學業,導致與論文指導教授關係緊張,延誤了論文的完成,也使得妻兒對他的所作所為頗有微詞。1980年代末期,歷盡艱辛的周本初終於取得博士學位,此時距他來到美國已經過了20多年。

退休後終於圓了報國夢

滯美工作期間,周本初一直盼望有朝一日回國服務,報效祖國。2003年自休斯頓大學退休的他,2004年秋便隻身遠赴長春的吉林大學,帶著幾個年輕學生搞科研項目,69歲的他終於圓了少年時期的報國夢。

在長春工作的那些年月,每日往返於實驗室與宿舍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外人看來單調乏味的日子,他卻感到無比充實滿足。的確,如不知曉他一生的遭遇,怎能理解他不求聞達,淡泊名利的人生觀呢?無奈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周本初畢竟已步入暮年,身體日漸退化,出現阿茲海默跡象,其後便決定返回美國頤養天年。

周氏父子命運乃時代之殤

周氏父子所處時代背景固然有異,惟其拳拳愛國之心,報國之情,竟是如此一致。對於其父受冤遭殺害之事,周本初從未對共產黨抱存任何怨恨,認為那是一次不幸的誤會。1973年始對父親遭遇略有所聞的周本初,從美國去信江西永新老家詢問往事,未料當時國內左字當頭,回信中竟有劃清界限、大義滅親之言,讓致力統一的周本初吃驚不小。民國初年,國人在如何救國、走什麼路的問題上出現嚴重分歧,導致最終兵戎相見,國家統一大業至今尚未完成。

不過,時移勢易,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雙重任務已基本完成。首先是抵禦外侮,拒敵於國門外。今天國人再也不必像我們父祖輩那樣逃難流亡,成天為著國破家亡而擔驚受怕,能夠在安全的環境裡,從容不迫地思量擘畫國家民族的百年大計,且可告慰父祖輩,您們的子孫已經擁有全世界最為完備的現代工業生產,亮麗富足的社會比起漢唐盛世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時代賦予這一代國人的新任務是,如何面對西方文明仍然強勢,不懷好意地環伺在側的形勢下,精益求精地將中國工業化水準提升至全世界最高程度,積蓄能力引領全人類現代化的潮流,進而完成中華民族復興,讓中華文明在世界舞台上再放光芒。

屈原作離騷九歌中有國殤一篇,三閭大夫以之表達對那些在戰場上為國捐軀的英勇將士無限的哀思與無上的崇敬。短短九句詩歌,感情沛然,莫之能禦,少年學子深受感染。民國人物于右任臨終前留下同名絕命詩歌,聞者無不悲痛欲絕。周氏父子二人一生坎坷,映照那個逐漸遠離我們的時代,是為時代之殤。

 

(作者係旅美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