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李剛筆法獨步天下|李光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李剛的山水畫在中國當代山水畫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在繼承中國山水畫傳統技法基礎上、有機地引入西方畫法,並創造性地結合關東畫派及李可染、傅抱石等名家之所長,在不斷勤學苦練的摸索中,窮幾十年之創作心得與體會,形成獨步天下的「李剛筆法」,開創了中國山水畫風格的全新時代。

  李剛筆法的精髓在於追求宋畫的精密逼真,再與西方寫實融匯結合。具體而言,既有工筆畫的精妙和細緻入微的刻畫與塑造,又兼有寫意畫的豪放氣勢和筆墨韻味,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技法巧妙地融為一體,「嚴謹顯示雄神天籟,精微突出博大氣勢」。

  李剛筆法提升了中國山水畫的繪畫理念、技巧與選材,使得山水畫具有了西方風景畫寫實的特性,又輕盈自由地不受自然時空限制。進一步說,就是將作者所見到的自然美景寫實地記錄下來,再融進自己的想像於一圖中。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李剛的山水畫中所體現之精妙可以從畫作的神韻、技法及造型三個方面體現出來。


畫作神韻

  對於中國畫而言,形似、技法固然重要,但在整體氣勢中所體現的神韻更為關鍵。《大樂天地合》一畫即可窺見,李剛的山水畫確實將神韻的展現提高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

  《大樂天地合》該畫所描繪的是崇山峻嶺中連綿不斷的瀑布群。李剛欲表達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天人合一」精神下的至高歡樂之神韻。為此,其運用較為堅實的傳統筆墨基礎,運用李剛筆法進行鴻篇巨構,頗得氣勢;石質堅凝,樹木密茂,急流卷浪,雲氣浮動,且法度謹嚴、有生活氣息、並在色彩上有所探索、力求將絢麗的色彩同水墨協調起來。此外,李剛的筆法在水墨淋漓的山水間帶有明顯素描式的光影效果,用筆輕快,保留了傳統筆法提按頓挫的節奏與韻律,最大限度發揮了國畫用紙和用水的特點,注重烘染氣氛,營造空間的迷濛清幽,將崇高與歡樂兩種精神在其筆法下進行結合,從而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至高歡樂這一神韻,也將李剛的大山大水大情懷體現出來。


畫作技法

  畫作技法是神韻的外在表現,觀者可以去感知山水畫上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美不美;觀察作者運用水墨的分量是否恰到好處、線條是否流暢、筆法是否堅挺有力。這些都是為了畫作能夠切題,即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李剛筆法下的畫作技法絕妙地符合上述要求,以下分別從構圖和具體技法兩個角度進行賞析。

  構圖章法就是中國畫的規矩,傳統意義上的構圖章法大體總結也就是均衡與對稱、對比和視點這三條。李剛的山水畫除繼承中西傳統構圖法外,特別將李剛筆法運用其中,開創性地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構圖章法。這些方法有散點透視、畫面取勢、黃金分割、對比映襯等。

  《萬壑雷鳴》表現的是崇山峻嶺之中,瀑布飛流直下的雷霆萬鈞之感,該畫的難點也是亮點在於如何以純靜景來表現雷鳴。李剛運用其筆法下的構圖章法表現了此主題。首先,運用散點透視之法,他並沒有受到成角透視、焦點透視及平行透視等限制,而將東方哲學觀念下的高遠、平遠、深遠運用其中,具體來說即仰視、平視、俯視三法結合:近景運用仰視表現山間瀑布之高遠;中景運用俯視呈現瀑布所激起山谷之巨大水花,表現深遠;遠景運用平視變現崇山峻嶺間諸如近景、中景類瀑布之多。這樣一來就完美地表現了山高、水急、量多等內容,進而讓人聯想此境下的瀑布聲必然是震耳欲聾。其次,在表現這一主題時,還精於取勢。這幅畫中高山與瀑布形成一個整體上的大動勢線,來自於山脈錯落運動之勢、雲霧水花變化激盪之勢,這樣一來圖畫擁有了氣韻勢能;不僅如此,本圖中還穿插著許多局部的勢能-瀑布落九天之勢、山峰巍峨之勢、雲松高居之勢、明暗對比之勢等,讓人不禁遐想瀑布能量之大,造成動靜聲音之壯。再者,李剛筆法中的黃金分割法起到了構圖中表現主題的舒適和諧之感。假設將該畫的近景、中景與遠景以中國九宮格進行拆分,不難發現,橫看近景、中景與遠景的地平線均在各自九宮格的下三分之一,三景的山與瀑布分別占各自九宮格的三分之一。無論分開或整體看,都表現出虛空落泉,雷奔不息。最後,李剛在這幅畫中將山水之雄風大氣與山石雲松之工筆細微對比映襯、將高山飛水的恢弘剛健與昂揚積極的詩情畫意對比映襯、將整體畫作之大膽落筆與局部章節之小心收拾對比映襯,當然還有中國山水之意境和西方油畫之寫實的對比映襯。這樣一來,虛實、遠近、密疏、點面、直曲等方面相得益彰,在強烈的對比中形成統一,給觀者巨大的視覺衝擊力,提高畫本身的力度,自然表現出作者想要的主題。

  具體技法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南北朝時期,蕭齊的「謝赫六法」關於技法,有云:「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近代黃賓虹更是提出「舍筆墨不與論畫」。李剛在繪畫技法上也是將其筆法運用於扎實的傳統技法上,尤為可觀的是在筆墨與色彩技法上的真知灼見。李剛筆法下的筆墨技法在濃、淡、重、輕、焦基礎五色之外,注重濃、淡、乾、濕靈活變換後的新墨色;此外,要求領悟筆墨的外形與精神美,並在具體景色中變通。李剛筆法下的色彩技法,摒棄西方素描和油畫當中以色彩作為寫實的輔助工具,將色彩用於意向與傳神;吸收西方色彩與明暗光影之法,強調色調的錯落與布局,進而形成先聲奪人的視覺感受,自然地將畫的精神傳給觀者。

  《寺藏深樹不知年》在筆墨技法上,充分展現了「濃淡乾濕」的墨法和「勾皴點染、轉折頓挫、輕重疾徐」的筆法。在該畫中對於藏寺樹木和若隱若現古寺的筆墨上,精妙地運用濃作為近景之樹用墨,表現藏寺樹木的繁茂;運用淡和清作為石板、廟牆和遠景之樹用墨,表現藏寺樹木之多,古寺雖被藏然但其建制龐大,給人以歷史悠遠、氣氛肅穆、意味深淵之感;運用重和焦,表現近景之典型樹木和樹木與寺身交接之處,表現藏寺古樹之厚重和古老,寺廟與古樹形式上的界限分明、精神上的惺惺相惜即與世隔絕,但雅聞起敬。該畫的破墨技巧表現出樹木外形和精神上的健康,沉鬱、莊重等美感,與欲表現的古寺精神相得益彰。

  在色彩技法上,雖借用西方素描和油畫的寫實技法,特別是明暗光影的中國式改造,但無論是樹木、寺廟和青石板路等,都體現中國山水畫的淡雅、樸素、平和的色彩觀念,將佛、儒、道等中國人的心韻與藏於林之寺的景象連接起來。該畫對於青綠之樹的營造上,運用了大青綠和小青綠的上色手法,在墨稿完成後,再以石青或石綠染樹木明部,藏寺之樹的色彩就顯得既鮮豔又厚重。尤為一提的是李剛以墨綠為主色調,展現肅穆、靜謐之感,在統一的墨綠色調籠罩其間後,用寺廟鮮豔的紅黃作為色點,達到統一中求變化,豐富多彩而不喧奪整體氣氛。


畫作造型

  李剛筆法下的中國山水畫還追求畫作造型的形似,這種開創性的畫法是建立在中西畫法的並存與互補之上。

  李剛筆法下的山石樹木、行雲流水被譽為「當代中國的希施金」。他的山石不僅保留古人畫山石的勾皴點染,而且沿著傅抱石所開創的一氣呵成法之路,突破傳統格式,形成大筆大墨、解衣磅礡的新式畫法;他的樹木體現了剛柔、穿插、自由、樸野、律動、高潔、原始等精神特色;他的行雲流水講究從整體著眼、大勢布局、講究走勢、散花大筆、流動立體等技法,真正做到飄渺萬變、水霧生煙以致虛幻靈動、渾然天成。

  《峽谷之門》既吸收了古代山石皴法之精妙,又沿革了傅抱石突破模式,以意境繪山石之特色。此畫以構造意境為宗旨,扎實全面地運用了斧劈皴、折帶皴、荷葉皴、解索皴、亂麻皴等技法,將北疆之神秘由此門訇然中開之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九九豔陽天》體現了李剛樹木繪畫在業界的執牛耳地位。在營造秋天樹木之景時,將鹿角和蟹幹畫法分別用於近景與遠景的樹木,並靈活輔以不同點葉之法。將秋日大好風光展現出來。繪線剛勁體現枝幹彈性和力度,層次分明,無限活力。正所謂:「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總之,李剛筆法使得中國山水畫的在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方面,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人們所褒揚,李剛的確算得上當代中國山水畫之國寶級聖手。

(作者係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