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一國兩制」不應是政治禁忌|薛中鼎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被視為政治禁忌的「一國兩制」,卻極可能是台灣的宿命。要減少台灣人在兩岸統一時的不適應,政學界、媒體應用心研究其利弊,並客觀公正地看待港、澳「一國兩制」的實踐。

 

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先後實施了鄧小平在198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國兩制」。如今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已近19年;澳門也16年多,其經驗與利弊,足供台灣參考。而一向傾台獨的民進黨在5.20全面執政後,會直接面對始終堅持以「一國兩制」方針處理兩岸問題的大陸政府,雙方關係將如何變化,值得觀察。

 

國際視兩岸為「一國」

 

聯合國是當前世界最主要的國際組織,有193個會員國。世界上所有主權獨立的國家,都是聯合國的會員國。這193個會員國中,171個是中國大陸的邦交國;21個是台灣的邦交國。不丹是聯合國會員國,但與兩岸都沒有外交關係。梵蒂岡不是聯合國會員國,可是與台灣有外交關係。所以,台灣一共有22個邦交國。

以數量而論,聯合國會員國中89%是大陸的邦交國;只有11%的會員國是台灣的邦交國。但如以總人口數與經濟產值來論,台灣邦交國的總體實力,加起來可能還比不上一個越南。換言之,台灣邦交國的總體實力只占世界百分之一的比重。

172個大陸的邦交國在與中國簽訂建交公報時,儘管措辭不同,基本上都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等於有89%的聯合國會員國接受兩岸關係是「一國」。

 

「一國兩制」值得研究

 

台灣中央研究院2015年做的民調顯示,展望未來,有49.7%的民眾認為台灣終將和大陸統一,認為可長久維持現狀的比例只占14%。況且,台灣民眾如能掌握充分的國際資訊,認識到有99%比重的國際勢力都接受兩岸關係是「一國」,應該會有更多民眾認真思考兩岸統一的問題。

依筆者看,被視為政治禁忌的「一國兩制」極可能是台灣的宿命,但台灣的學者與媒體卻對兩岸未來實行「一國兩制」的利弊與影響,鮮少做出研究、分析與報導,甚至根本無法公開討論。

關於這個問題,作為兩岸領導人的長期友人、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李光耀觀天下》說,「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事實上,台灣的國際命運早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就被確定了。」他更指出,李登輝發起台灣化進程,「強調該島脫離中國。但這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台灣人在重新統一發生時更加痛苦。」

澳門在回歸中國之後,開放博弈權,成世界第一大賭城;經濟快速成長,至2012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盧森堡。以經濟發展來論,澳門是「一國兩制」的受益者,澳門人對回歸中國高度肯定。

香港的情形比較複雜。隨著中國全面開放,香港逐漸喪失原先作為大陸對外商貿門戶的優勢,大陸沿海城市又快速發展,原來「東方之珠」的光芒不再耀眼。因之,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滿意度不如澳門人。值得注意的是,1997回歸之前,眾多移民海外的香港人在回歸後回流香港,但因已買不回賣掉的房子而悔不當初。

香港與澳門實行「一國兩制」後,民眾日常生活並沒有什麼不便,對「一國兩制」成效的評價,大都在於是否能得到較好的經濟發展及更好的經濟回報。

依筆者看,台灣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後,國際活動空間會比現在寬闊;政黨內鬥會產生質變,應會得到舒緩;經濟發展空間在大陸的加持下會得以擴充(譬如可參與一帶一路、加入亞投行等);大部分「反中」的政治人物也可能會見風轉舵、自行調整,真正的「受害者」將少之又少。

美國總統羅斯福有句名言,「恐懼的本身才是最值得恐懼的事」。很多事情真的發生了,反而沒有想像中那可怕。

 

新政權面臨諸多抉擇

 

兩岸關係一直是一個相互影響、激盪的關係。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述且推動「正名制憲」後,北京於2005年3月14日訂定了《反分裂國家法》,作反制。5.20後,民進黨政府若採取任何「去中國化」或文化台獨措施,大陸政府極可能會啟動更強硬的政策。例如,台灣想以奧運模式的「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加入亞投行,大陸則可能比照香港、澳門,只同意台灣使用「中國台灣」(Taiwan, China)。台灣若想在亞投行與「一帶一路」中分一杯羹,就必須接受「中國台灣」的名稱。台灣在「經濟利益」與「政治名份」之間將如何取捨?

台灣想參與區域經貿合作組織也會面臨相同的問題。不論是「跨太平洋經貿夥伴協議」(TPP)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如果必須接受「中國台灣」才能成為會員,台灣將如何取捨?在國際舞台上,大陸可以操作的空間極大。

面對新局,大陸必然會在政治、經濟各方面,採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作法。相信當台灣領導人及民眾發現身處四面楚歌之中,自然會做出必要的選擇。

 

(作者係自由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