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生在台灣確實是一個奇特的存在。作為學生,他們本來應該對台灣社會衝擊很小,但事實卻非如此。自從2011年開放以來,陸生已三番五次的登上媒體頭條,引發連篇累牘的論戰,諸多荒謬論調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各種媒體上,讓人不禁對台灣的理性討論空間捏上一把汗。
陸生處境尚未獲得改善
如果能靜下心來,拿出理性與嚴謹態度來審視陸生政策,就不難發現諸多歧視做法和反對聲音的荒謬。以陸生健保為例,反對的依據無非是台灣健保入不敷出,怎麼還可以補助陸生。但是根據常識就知道,陸生年齡普遍在20歲上下,只有極個別博士生會超過30歲,這樣一個年輕群體正處於人生最健康的階段,他們在健康保險的精算中,從來都是保險業者的獲利來源,這從陸生所投的商業保險連年盈利即可清楚看見。更何況,根據健保局統計數字,僑生和外籍生所消耗的健保費,都遠少於他們所繳納的保險費用,而這個數字還是在不包含政府補貼的前提下做出的。換言之,所謂政府補貼,只不過是為滿足法定的投保門檻,實際上根本沒有補貼到外籍生身上,因為他們連自己繳納部分都沒有花完。
相信陸生也不會不同於僑生、外籍生,更何況現在陸生所繳納商業保險的保費都比健保費用來的低,顯見從財務角度上陸生根本不可能侵蝕到健保的資源。從這個角度看,馬英九所說陸生納保對健保財務有幫助是有道理的,只可惜,一個顯然不正義的事情,為什麼卻可以拖延這麼久不改正?
馬英九經常公開要求檢討陸生的三限六不政策,並要求做出調整。2014年1月9日馬英九在台南出席「103年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上,又再度表達上述立場。只是細心的人會反問一句:今年陸生招生即將進入第四年,針對陸生的諸多限制有絲毫的變動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三限六不沒有任何一條有所更動,其他隱藏在諸多行政規定裡的限制既不被關注,也毫無改變跡象。這些限制包括陸生健保問題、出入境的複雜程序問題、招生名額分配缺乏自主權問題,以及陸生獲取研究補助或者擔任助教、助研的限制等問題,在在皆與陸生在台生活、學習息息相關,而這些限制又給陸生帶來太多不便。
除此,還有一些隱含的規定帶給陸生無從言說的困境。以陸生的停留身份為例,由於很多國家在台代表處在辦理簽證時,都要求非台灣居民要出具居留證才給辦理,因此陸生有出國需求時,就無法在台灣就近辦理,反而要回到大陸辦,其耗時之長、手續之複雜,是享受免簽待遇的台灣人無從想像的。
改進陸生政策必須更用心
在陸生政策上,外界常常認為是民進黨的反對,導致陸生困境長久無法解決。這種說法固然是事實,但執政黨早該知道民進黨「逢中必反」,就應該有細緻的規劃加以因應。當然,即使國民黨在立法院的席次超過半數,也不該期待國民黨會在每個議題上強渡關山,因為這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立法院的議事規程。但陸生政策的調整拖延如此之久,國民黨確實不能僅用民進黨杯葛,以及立法院議事規則作為搪塞的藉口,而應該從更深層次的利益關注點來切入思考。
馬英九剛開始招收陸生時說,此舉可促進兩岸青年加深了解,從長遠來看,將大大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可能性。現在連這個也說不下去了,因此改為台灣要拼經濟就得積極引進人才,招收陸生則是引進大陸人才的重要做法,簡單說就是通過招收陸生來幫助台灣發展經濟。但背後的原因卻非如此,陸生政策的本質在於台灣私校招生不足,而招收陸生則可使這些學校得以繼續存活,因此才有諸多大學校長強力支持,並向藍綠兩黨施壓。如此現實的目標雖是人所共知的秘密,但卻不足與外人道也,因此才加上那麼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但開始招收陸生,私校的壓力也只是暫緩,因為陸生也不傻,他們不會選擇那麼後段班的學校,因此私校招生問題仍未解決,政府只是畫了一張大餅搪塞他們罷了。
馬英九在要求檢討陸生政策時說,配套措施是擴大陸生招生名額,將過去佔總人數的1%,提高到2%,也就是名額倍增。荒謬的就在於過去1%也就是2000多人,尚且只招收到一半,現在提升到2%,仍是招不滿,其結果只不過是讓招生比例從50%下降到25%,問題當然得不到解決。但對馬英九來說,卻可以用來搪塞私校校長,讓他們相信,政府真的在幫他們擴大招生。
這種畫餅充飢的把戲,最終還是救不了私校的董事長和校長們,而陸生在台獲得平等對待的期望,也注定會一次次的落空。如果這不是無能,那什麼才是無能?
(作者係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