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台北捷運信義線通車後,今年11月,松山線也通車了。經過多年發展,便利搭乘、車廂乾淨的捷運,已是大台北都會區主要的交通工具。可是你知道嗎?構思台北地區捷運系統的,竟是已故行政院長孫運璿於1960年代末期任交通部長時所提出,直到1987年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才正式成立。
孫運璿(1913-2006)祖籍山東、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台灣光復後被派任來台,曾先後擔任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交通部部長、經濟部部長與行政院院長,有「永遠的行政院長」之稱。
為彰顯孫運璿的典範精神,其生前居住長達26年的寓所、坐落台北博愛特區、城南植物園後方的台北市定古蹟,歷經8年的籌畫與整建,終於以「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面貌對外開放。
孫運璿生前對台灣的貢獻,直至今日依然備受推崇。
孫運璿被派任來台之初,5個月內搶修恢復80%的電力,粉碎日本技師撤台時「三個月後台灣將一片黑暗」的斷言。在台電服務近20年間,推動農村電氣化工程,讓農村供電普及率達99%。
助經濟轉型 為科技奠基
孫運璿在將近20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任內,正是台灣處於動盪的飄搖年代。1969年,孫運璿任經濟部長,從1971年開始,台灣陸續遭遇退出聯合國、與日本斷交、第一次石油危機等挫折,孫運璿一方面照顧農業,一方面加速發展工業、拓展外銷,是台灣經濟重要的推手,並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研製積體電路,為台灣科技產業奠下重要基礎。
1978年,孫運璿出任行政院長,台灣雖然內外考驗依然嚴峻,包括與美國斷交、二次石油危機等,孫運璿仍戮力推動國家建設,引進外人投資證券市場,全面開放觀光,帶領社會邁向均富、安和及樂利。
1984年,時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璿因公務過勞而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不得不離開公職。揮別政壇後,孫運璿以堅強的毅力忍受痛楚,努力復健,並仍關心國事,盡力推動社會公益事業。
孫運璿於1980年遷入重慶南路、植物園旁寓所,直至2006年辭世,在此居住長達26年。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認為,孫運璿對於推動台灣經濟建設、拓展對外經貿、奠定民生福祉多所貢獻,其人風範結合寓所特色,指定為市定古蹟。而經台北市文化局整修活化後的故居,委託孫運璿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並以「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對外開放。
洋館呈現政經發展
紀念館佔地約866坪。建築物本身前洋後和,前棟入住時已改建,後棟則保留日式重簷木造宿舍原貌,品質良好。
孫運璿大女兒孫璐西回憶,當時房舍久無人居住,原本的日式建築被白蟻蛀空,入住前只好將毀損的部分拆除,另外重建一處西式建築,與剩餘的日式和館整合,也就是現在看到的和洋共存形式。
重新開放的紀念館分為洋館、和館、新館及戶外庭園四大部分。洋館一樓部分,以孫運璿的角度,透過現代化的展示手法,帶出台灣的政經發展歷程與重大外交事項,比如運用紙喇叭的技術,營造孫運璿與部屬上山下海的工作景況;以超短焦投影,重現公文與手稿字跡;透過電子書,揭示孫運璿當年一篇篇的講稿或文章。
在現代科技之外,另有許多孫運璿的部屬或朋友留下珍貴的口述影像;也複製了熱情感人的民眾來信;還有一幅幅泛黃的照片,也都回到牆上訴說過往。
洋館二樓的特展空間,則以科技、人文為主題,將不定期更換展覽內容。開幕首展「創新科技‧美好未來」,以互動裝置展現未來5至10年的生活概念。
居家照流露家庭真情
和館部分,則透過孫運璿與家人的照片、文物,呈現孫運璿家庭與生活的完整面貌。在此,以寓所原有的家庭擺設與衣物,帶出孫運璿與妻子兒女之間的相處點滴,以及當時物資維艱的生活情景,例如縫紉機、修補的衣褲、夫人的旗袍與情書、家書等等。甚至晚年中風後坐的輪椅,為自我練習和醫護人員共打的橋牌,都一併在和館空間展示。
另外,為了讓紀念館的營運更加完備,由基金會募款全新打造的新館,則作為支援陳列展示之外的服務空間,比如在此規畫舉辦各式科技、藝術及人文、生活講座與教育推廣課程。新館一樓有「藝文小客廳」(Sun's Salon),參觀民眾可在此休憩,喝咖啡、享用輕食,不論是在室內,或是到戶外庭園享用咖啡,都相當舒適自然。
一如孫璐西所說,孫運璿來台初期,因為家裡窮,沒錢購置房產,後來服公職,也打消買房的念頭,還對妻子說「服公職等於把個人交給國家」。紀念館見證孫運璿無私的操守,孫璐西感性地感謝所有協助紀念館成立的人,當初要變成名人故居,家人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故居吸引人,能永續經營下去」。
(作者係文化工作者)
「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
地點: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6巷1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10點~下午5點(週一休館)
洽詢電話:(02)2311—2940
收費:門票50元,10人以上團體、學生、中正區居民優待票40元
官網:http://sysm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