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26條惠台措施將推動兩岸深度融合|程昊 在 Facebook 上分享!

114日,大陸國務院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中央組織部等20個部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為大家所熟知的「26條措施」(下稱26條)。26條成為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為台胞和台企創造更多發展機遇的又一舉措。

 

從去年228日《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下稱31條)到今年的26條,大陸惠台政策不斷向精細化、全面化發展。26條在31條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拓展、深化了對台企、台胞的優惠措施,更大程度、更廣範圍地惠及了台資企業和台灣同胞。可以說,兩岸的交流發展正從合作交流、共同進步的共贏階段,逐漸走向深度融合、共同繁榮的「共生」階段。

開放更高技術領域給台企

在對待台資企業方面,去年的31條著重於為台資企業提供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在放寬台資企業經營範圍、保障台資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方面做出了諸多政策規定。26條不僅更加放寬了台資企業的經營範圍,並且向台資企業開放更高技術、更高水準、更加前沿的經濟領域,包括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迴圈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

5G是大陸最領先的科技領域,迴圈經濟和民航是大陸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經濟增長點,將這些領域開放給台資企業,是站在更高科技水準,以及放眼更大市場前景上加強兩岸經濟的合作與交融。此外,在政策服務方面,對台資企業提供和大陸企業一樣的,從投資到生產再到銷售的全方位保障機制,具體包括同等享受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便利、標準制訂等政策,支援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的建設等。

促進兩岸標準互聯互通

就行業標準制訂和修訂來說,台資企業可與大陸企業同等參與行業標準的制訂和修訂,共同促進兩岸標準互聯互通,這一點有著深刻意涵。行業標準的制定對企業發展具有巨大意義,制訂行業標準有利於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協調生產過程、提升國際競爭力等。大陸在制訂和修訂行業標準方面具有廣闊市場的優勢,台資企業在部分產業領域有著豐富的技術積累,雙方合作有助於提升兩岸企業在行業標準領域的話語權。

更重要的是,面對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的高度不穩定性、全球市場中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掌握行業標準制定的話語權,對產業和國家發展均具有深遠影響。大陸開放台資企業在行業標準上與大陸企業合作,一方面體現了大陸對台資企業的高度信任,另一方面體現出在當今全球產業競爭中,台資企業已經與大陸產業、經濟的深度融合,成為大陸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陸企業和台資企業逐漸成為產業合作、國際競爭上的「命運共同體」。

26條相比,31條側重於台資企業的發展空間和利潤效益,注重向台資企業分享大陸經濟發展紅利。而26條更關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世界政治經濟發展新局面中,台資企業如何深度融入大陸經濟,與大陸經濟形成優勢互補、共榮共生的新局面。目前,台灣經濟發展面臨著產業升級困難、配套措施不足、國際合作有限、產業優勢喪失等問題,向台資企業張開更寬廣的懷抱,是解決這些困難的一大良方。

提供更廣闊機會及保護

在對待台灣同胞方面,31條關注的是逐步為台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具體措施包括台胞可報名參加專業技術人員、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可申請參與「國家人才計畫」、可申報國家各類基金項目、可申評各類獎項榮譽等。此外,在影視產業、圖書文化產業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從而惠及相關從業人員。其中,向登陸的台胞開放相關職業考試和認可相關證書,為台胞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

26條則更關注為台胞在領事保護、農業合作、交通出行、通信資費、購房資格、文化體育、職稱評審、分類招考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26條對台胞的支持領域不但進一步擴大了,而且更注重把握細節,像「試點在福建對持台灣居民居住證的台胞,使用大陸移動電話業務給予資費優惠」這樣的政策,雖然看起來是小事,但對台胞來說是非常有感的實事,體現出大陸對台胞的關心是無微不至的。

26條針對台胞的13條措施中,討論最為熱烈的是領事保護問題。第14條規定「台灣同胞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申請旅行證件。」其實,在26條出台前,大陸駐外大使館和領事館已經在維護海外台胞的正當權益方面做出了許多工作,例如,積極開展領事保護與協助工作,在職責範圍內為在海外遭遇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突發安全事件的台胞積極提供幫助,同時受理海外台胞申辦各類旅行證件等業務。

20189月飛燕颱風襲擊日本,導致日本關西機場成為一座孤島,大批大陸遊客和台灣遊客滯留在機場,中國駐大阪總領事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派出工作組趕赴關西國際機場周邊,瞭解被困中國旅客情況,並與日方協調對策方案,最終啟動了集中轉運中國旅客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就有台胞得到中國領館的幫助,儘早離開了關西機場。而與此同時,台灣當局非但沒有組織起有效的救助力量,駐外部門反倒相互推諉,甚至導致台灣駐日官員因受責難而自殺。

近年以來,無論是從非洲中東政變戰亂中撤僑,還是墨西哥地震中接回受困的中國公民,中國政府在援助大陸同胞的同時,也竭盡全力幫助台胞,在台胞的心裡塑造了一個可靠、負責任的祖國形象。此次將領事保護政策化、法律化,更凸顯大陸對台胞的承諾與責任。

為台胞在登陸前掃除障礙

如果說31條為台胞來大陸工作、生活掃除了「登陸」的障礙,讓台胞「可以來」大陸更好地學習、生活、發展,那麼26條不僅為台胞在「登陸」前掃除障礙,更為台灣同胞在「登陸」後做好相關服務,使台灣同胞不僅「可以來」,還「願意來、留得住、過得好」,讓大陸從台胞學習的中轉站、就業的暫留地,真正轉變為台灣同胞可以安身立命、努力打拼、心靈相通、情義相屬的家。

從合作共贏走向共生共榮

總體來看,大陸的對台政策,從「合作共贏」走向「共生共榮」,不僅關注了台胞分享祖國發展紅利的實質獲得,更關注了台胞身為中國人的尊嚴和自信。大陸不僅是台胞獲取經濟利益的福地,更是台胞獲得安定感、自豪感、親近感、歸屬感的家。

31條到26條,一方面可以看到大陸改革開放40多年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飛躍,只有改革開放,不斷提高國民的生活水準,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讓「中國夢」產生吸引力、感染力,才能獲得台胞的認同,並願意與大陸同胞攜手圓夢;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大陸對台胞的一片熱忱。「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正是基於這樣的情感、理念和理想,才會不斷出台這樣的措施,促進台胞和台企在大陸發展。民進黨當局動輒以狹隘的利益算計,詆毀大陸對台胞提供的各種福利,將其汙名化為「統戰策略」,妄圖阻撓台胞前往大陸發展。但蔡英文當局「逢中必反」的這套伎倆已經讓人見怪不怪,相信台灣同胞有能力做出正確判斷及選擇。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