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40載翻雲覆雨:對美台關係的歷史質問|林紅 在 Facebook 上分享!

12日習近平說台灣問題的產生是「由於中國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的確,美國干擾兩岸關係已成為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但無論美台關係如何變化,美國必然要面對歷史的質問。

 

2018年的最後一天,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RIA)。該法指出,總統應定期辦理對台出售防禦性武器,並鼓勵美國高層官員訪台。隨後,川普發表聲明,表示認同國會維護美國安全與實力的目標,且特別指出,關於台灣的部分涉及美國對外軍事與外交事務,是他作為三軍統帥專屬的憲政職權。這是一個典型府院配合的台海平衡政策,在美國親台勢力的操作下,台灣問題再為中美關係添堵。

眾所周知,在過去40年間,「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是普遍認知的事實。美國的台海政策以平衡、模糊著稱,戰略層次上表現為「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台灣關係法」,策略層次上表現為「一個中國政策+美台軍事安全合作」。這一政策得到歷屆美國政府的長期堅持,多年來,除了間或出現傾向於中國大陸或台灣的搖擺,徹底失衡或一邊倒的局面並沒有出現過。

中美關係派生而出的美台關係,則由美國全面主導,不時干擾著中美關係的正常發展,破壞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然而,如此翻雲覆雨、充滿爭議的40年歷程,給美台關係留下了三大歷史之問。

 

「台灣有事」美國會來救?

 

一直以來,台灣將其安全繫於美國的保護傘之下,意謂台灣有美國的加持,美國會為台灣的安全負責。然而,假設因「台獨」挑釁而真的引發大陸武力統一台灣的戰爭,美國真的會出兵救台嗎?40年來,這種極端的考驗與抉擇在現實中從來沒有出現過,1996年的台海危機或許是最接近的一次,但戰爭的陰影並未真的呈現。

而有關「美國保護傘」的作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見解令人深思:「如果美國真能保護台灣,那很好,但如果美國無法真正保護台灣,卻讓台灣人以為可以,那就很殘忍了。」

台灣若有不測,美國必出手相救,這種想像最初出自《與台灣關係法》有關中美建交是「基於台灣的前途將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的期望」這一內容。根據該法,美國反對中國政府單方面對台灣使用武力,承諾對台灣提供軍事保護,第2條乙款強調向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

此後,這一安全承諾成為美國親台派和島內台獨勢力不顧後果,公然挑釁一個中國原則的定心丸。然而,這個「軍事保護」的承諾從一開始就是含糊的,混雜了對中國大陸軍事實力的忌憚和對台灣「自保」的寄望。所謂提供防禦性武器,初衷只是提升台灣防禦自救能力;美台關係側重軍事與安全合作,旨在遏制中國大陸動武的「衝動」,使美國免於捲入戰爭;小布希之後的歷屆美國政府公開表示反對台獨,其動機同樣是不願被拖入戰爭漩渦。

關於美國出兵援台的猜想,不能迴避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政治性的戰略決策,二是軍事性的專業判斷。

政治決策是核心,但要由軍事部門來執行。「出兵救台」本質上是取台灣而捨大陸的政治決策,且不論其如何匪夷所思,至少需要進行三項戰略評估:一是中美在台海地區的具體軍力對比情況;二是美國國內民眾和國會的態度;三是具體軍事行動的政治、經濟和道義代價。顯然,無論哪一條都很難有肯定性的結論。

根據芝加哥全球事務協會2018年10月公布的最新報告,大多數美國民眾並不樂見發生可能導致美國不得不捲入、與中國開戰的台海戰爭(61%反對、35%贊同)和釣魚台戰爭(56%反對、41%贊同)。而在美國智庫學者泰德卡本特(Ted Carpenter)看來,「雖然美國介入戰事仍能成功拯救台灣,但情況已比以往更危險」、「美國領導人應該重新考慮,協防台灣的承諾是否符合美國最佳利益」。

事實上,「台海有事」,美國是否真的會來救台灣,取決於中美軍事實力的對比,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上升,美國打贏台海戰爭的能力和決心都在下降。

 

「美台價值同盟」有價值?

 

美台之間存在著一種由自由民主價值連接的同盟關係,這種觀念對台灣執政當局和美國親台勢力尤具意義,其依據也來自《與台灣關係法》,即「如果大陸方面試圖通過武力統一台灣,就是對自由民主世界的嚴重威脅」等表述。

表面上看,這是強調台灣與西方世界的價值聯繫,但實際上卻是一種虛妄的推斷,在該法通過的1979年,台灣民主轉型遠未開啟,談何共通的民主價值?

在2018年的雙十演講中,蔡英文用很大篇幅展示台灣如何堅守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如何成為亞洲民主典範,聲稱台灣在中國大陸的壓力下,堅持民主價值理念,使越來越多理念相近的國家表達了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支持。在接見華盛頓智庫「美國進步中心」訪問團時,蔡英文也宣稱「民主、自由、人權是我們與美國共用的價值」。

蔡當局的動機很明確,爭取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援,尤其是爭取「國際社會為實踐和重視民主人權的台灣發聲,使台灣免遭大陸威脅」。因此,蔡當局在國際上四處炫耀台灣的所謂民主成就,卻對台灣的民主亂象和公共治理的低效低能大加掩飾,對於大搞「公民政治」、轉型正義而在「九合一」選舉中被民眾拋棄的挫敗避而不談。長久以來,民進黨活在自己的想像空間裡,以為民主價值的共識可以解決一切實際的問題。

顯然,這種美台價值連接並無政治與經濟上的實際效用。價值因素對於信奉新自由主義的美國總統或許有一定影響,但對力倡「美國優先」、回歸本土主義的川普並無影響。

川普是美國歷史上少有的「重利輕義」的「商人總統」,他把美國當作公司來經營,不會為價值問題做出任何承諾,更不會付出任何實際的代價。因此,民主理念接近與否,不是川普在做外交決策時考慮和在乎的因素,否則他也不會與加拿大、歐洲等國家發生尖銳的貿易衝突。

川普之所以不惜破壞全球既有秩序,是因為他的政策優先點在於美國的經濟利益、貿易逆差等現實問題,台灣在川普心裡算不上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經濟體,美國在2018年把關稅豁免了給韓國卻沒有給台灣,就完全沒有考慮到美台之間的所謂「價值同盟」。

美國本質上是一個崇尚實用主義的「右派國家」,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認為,美國的外交政策從來就不是要把中國改造成西方的民主國家,其政策只是為了促進美國的國家利益。在此意義上說,美台之間即使有某種民主的價值連接,卻並無現實的政治或經濟意義,蔡當局要通過「民主價值同盟」抵制中國大陸的策略,在美國很難有迴響。

 

售台武器出於軍事防禦?

 

軍售關係是美國在台海一種特殊的「軍事存在」,它通過不定期、不定量和有限制地出售武器方式,保持美國對台海局勢持續關注的軍事姿態,同時履行為台灣提供安全保護的承諾。因此,早期的美國對台軍售有比較明確的軍事與安全動機,在操作上,強調台軍在海空軍方面對大陸的技術優勢,尤其是要保持戰機方面的優勢。

然而,兩個重要因素決定了對台軍售的意義正在下降。一方面,中國的綜合實力,尤其是軍事能力迅速提升。1996年以來,中國大陸的軍事現代化建設得到長足的進步,先進戰機的研製、航母戰鬥群的組建等重大進展,使大陸在台海地區的海空軍優勢開始凸顯,對台海局勢的掌控能力不斷提高,初步具備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硬實力。從軍事上講,只要美國不給台灣提供攻擊性武器,由於兩岸軍事實力對比懸殊,美台軍售的軍事意圖和價值已形同虛設。

另一方面,美國對台軍售無法逾越防禦性武器的底線,這是維繫中美關係不至崩潰的底線。實際上,美國重視的是所謂「雙重威懾」作用,即無論對北京或台北,都強調既要警示,也要有所保證。如台北不輕言獨立,美國會繼續提供軍事保護;如北京不輕啟兵釁,美國會在對台軍售上不觸紅線。因此,售台武器與其說是軍事決策,毋寧說是象徵意味十足的政治風向標,代表著美國對台海局勢的關注和掌控局勢的努力。

川普上台後一共通過兩項軍售案,一項是前任歐巴馬留下的價值14億美元的軍售案,2017年6月對外公布;另一項是2018年9月公布的價值3.3億美元的軍售案。和歐巴馬一樣,川普也並不考慮通過軍售過程提升台灣新的軍事能力,特別是攻擊性能力,他同樣強調「正當的自我防衛需求」。川普在台海問題上打著兩個算盤,一個是以軍售案和軍事合作為籌碼與台灣交易,要求台灣增加安全防務方面的預算;另一個是以具有結構性影響的台灣問題來向中國施壓,提升美國在戰略競爭中的優勢。

在中美大棋局中,軍售也好、防禦台灣也罷,都是美國實現對華「離岸制衡」的一步棋。中美博弈的現實,決定了美台軍售問題不可能是一項單純的軍事與安全議題,它早已成為一種戰略工具、一項政治決策。未來如果利用台灣的戰略價值仍然高於要付出的種種成本,美國會繼續維持現有的、包括對台軍售在內的政策。

未來可能出現的情形還包括,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提升,美國在台海地區的投入成本會大大超過其戰略收益,彼時,對台軍售或會以一種隱晦的方式擱置下來。

 

結語

 

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年。孔子言:「40而不惑」,於人而言,這是一個明理通達、無所困惑的年紀。對中美兩國而言,40周年也恰似「不惑之年」,應懂得如何打交道、如何相處,更應深知40年風雨坎坷所留下的教訓和啟示,即合則兩利,鬥則俱傷。

由於台灣問題的特殊性,美國親台派一直無法找到一種「親台不反中」(pro-Taiwan but not anti-China)的方法來提升美台關係,這就決定了美國的任何一種親台舉措都有著某種局限和顧忌。在利益政治的框架下,向台灣傾斜的政策力度,以美國能從中國那裡取得多少利益為限,因此,最終主導美台關係走向的,仍是中美關係的大局。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