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民進黨背負三月學運的政治包袱|陳先才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前一段時間台灣爆發以學生為主體的反服貿社會運動,儘管已因學生退出立法院議場暫告結束,然圍繞反服貿學運的相關討論卻仍然相當熱烈。筆者以為民進黨其實已背負著3月學運的政治包袱,這或許是民進黨始料未及之處。

這場反服貿運動是以抗議學生為主體,少數綠色社運團體參與的形式呈現,似乎與政黨並無直接聯繫,民進黨也一直強調此次學運與民進黨沒有半點瓜葛。從表面來看,民進黨在此次學生反服貿運動中似乎無著力點,民進黨也似乎沒有辦法主導和影響這場反服貿學運,甚至還有部分民進黨政治人物在抗議現場遭到一些學生嗆聲,但這些是否能夠佐證此次學生運動與民進黨完全沒有一點關係呢?其答案顯然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民進黨在這場學生運動中扮演了幕後重要的推手作用。

縱觀台灣過去30多年以來民主化的發展進程,學運等社會運動的背後向來都無法離開政黨的因素。學生運動雖然具有對政局及政治生態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功能,但畢竟學生運動本身並不是直接的政治勢力,學運訴求的目標只是對其關注的議題表達關切,並不是要直接奪權,也不是要推翻執政當局。而且學生運動一般不會持續太久,隨著議題的化解而自動消失,這也是洪仲丘案以及反國光石化等運動不能長期持續的重要原因。因此,學運本身並非因權力鬥爭而產生。在此次太陽花學運中,學生領袖林飛帆、陳為廷等人並不是要角逐2016年總統大選,他們能夠動員這麼多學生及民間社團進行抗爭,焦點還是放在服貿議題。

然而學運背後的民進黨和綠營政治勢力,其目標顯然並不是服貿本身,而是要奪權,而是希望透過反服貿運動來打擊執政黨的氣勢,從而為七合一選舉,甚至2016年選舉造勢。基本上還是從權力博奕的角度來對待學運。

因此,服貿衝突的背後,其實在相當程度上展現了藍綠兩黨的激烈角力與政治攻防。而藍綠服貿角力的背後,最終可能將使中間選民必須表態、選邊站,從而使藍綠支持者各自歸隊,藍綠兩黨又重新回到基本盤對決的發展態勢,這對於七合一選舉甚至2016選舉,都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儘管反服貿運動是由學生發動並主導,但民進黨無疑是這場學運的最大政治獲益者,因此,民進黨理應承擔這場學運的政治包袱。

客觀而論,這場反服貿運動對於在野的民進黨而言,可謂有得有失,如果單從近期台灣政局發展及年底七合一選舉來說,民進黨自然有一定程度的加分效果。畢竟在台灣藍綠對立氣氛不斷拉抬的兩黨結構下,執政黨國民黨在反服貿社會運動中當然有嚴重的受傷,從政治權力博奕的角度來看,國民黨的失分,在某種程度上當然就是民進黨的得分之處。但從長遠而言,特別是從2016年總統大選而言,民進黨未必有利,甚至在兩岸政策上的困境更為加重。

兩岸政策一直是民進黨的最大軟肋,2012年民進黨侯選人蔡英文由於兩岸政策論述非常保守,而不敵謀求連任的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最終落敗,從而使民進黨繼續在野。敗選後的民進黨內部也開始對其兩岸政策進行反思,黨內主流民意也意識到兩岸政策是民進黨重返執政的最後一里路。包括蔡英文、蘇貞昌等民進黨政治人物也多次表態,要加強與大陸的互動和交流。

但由於民進黨始終沒有放棄「逢中必反」的意識形態,從而使民進黨始終無法與大陸建立起良性的互動情境。本來此次兩岸服貿協議是民進黨與大陸進行互動的最佳時機,畢竟台灣進入選舉季,離2016年也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了。民進黨如果想為2016年重返執政,掃除兩岸障礙,則理應在服貿協議上對大陸釋放某種程度上的善意,這種善意對民進黨也並非什麼難事。然而民進黨並沒有抓住機會,或根本不想抓住機會,反而鼓動民間社運團體大肆反對服貿。是故,本來與大陸就嚴重缺乏互信的民進黨,不但坐失與北京互動的契機,而且也使其未來兩岸政策陷入更大的困境。

(作者係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