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審查是立法院本會期的重頭戲。原本藍、綠立委是審查大戲的主角,但是開議沒多久,主角就神隱不見。一群翻牆、擅闖、毫無法定角色的大學生,竟然霸佔了國會議場,也控制了台灣政局。這些天來統治台灣的似乎是陳為廷、林飛帆,不是馬英九和中華民國憲法。
服貿協議的風暴如何善了,直到本文截稿仍看不出端倪。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事件已經凸顯台灣的憲政運作與經貿發展雙重困境。至於陷入雙重困境的根本原因,則是國家認同出了問題。偏偏多數人都以為統獨爭議可以擱置,很少人意識到政治與經濟的發展也跟著被擱置了20年。
服貿協議應已生效
就法言之,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5條第2項,兩岸「協議之內容涉及法律之修正或應以法律定之者」,協議辦理機關才應於協議簽署後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轉立法院審議;至於「其內容未涉及法律之修正或無須另以法律定之者」,則只需要在「協議簽署後三十日內報請行政院核定,並送立法院備查」就可以了。這是符合大法官釋字第329號解釋對於「條約」和「行政協定」的區別標準的規定。也符合如美國等憲政國家的作法。因此,服貿協議既然是依據ECFA第五條規定而與大陸談妥的後續協議,依法只需「報請行政院核定,並送立法院備查」即可。並且,即使立法院硬要違反自己立的法而要審查服貿協議,那麼依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61條:「各委員會審查行政命令,應於院會交付審查後三個月內完成之;逾期未完成者,視為已經審查。」現在服貿協議送到立法院付委早已逾三個月期限,雖然立院還在為審查程序吵嚷不休,但是依法應「視為已經審查」,並已生效。
但是,民進黨硬要阻擋,馬政府則一貫庸懦,不敢依法宣布其生效,遂致今日綠營學生佔領立院之亂象。試想若美國共和黨敢煽動學生佔領國會,以抗議歐巴馬簽訂之任何行政協定(非條約),美國人將如何看待此事?
凸顯憲政危機
立法院早就全面改選,目前立委代表最新民意。藍營立委佔立法院多數,加上總統亦為國民黨籍。這表示多數選民賦予國民黨「完全執政」的權利和責任。沒想到總統大選失利、立委席次少數的民進黨,竟然可以阻撓、綁架國民黨。國民黨一事無成,本身怠惰庸懦固是原因,民進黨的拉扯貢獻更大。如此一來,執政黨不能依法執政,在野黨敗事有餘,國家大政的成敗在藍、綠相互指責當中,究竟該誰負責?這是憲政危機之一。
此外,立院遭學生攻陷,與王金平院長的立場有關。台灣獨有的政黨協商,使少數黨獲取不成比率的權力,多數黨處處掣肘,王院長因此握有左右局勢的權柄。偏偏王亦藍亦綠,可藍可綠。服貿協議審查遂因國民黨籍立法院長的「超然與中立」,一拖再拖,拖出越來越多的民怨以及反對聲勢。綠營當然樂於援引學生進入,以壯聲勢。王金平堅持不對學生動用警察權,他說警察權是針對立委不是學生。在正常議事程序下,他的話沒錯。但學生非法闖入議場在先,警察驅離學生才能恢復國會秩序,這跟不同黨籍立委在議場內起衝突,警察介入管理秩序的情況不同。處理立委在議場內的衝突是高層次的警察權,是對憲政秩序、國會尊嚴與立委安全的維護。處理學生擅闖、霸佔立院是低層次警察權,只是保障立委問政的空間。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王院長怠於行使其職權,總統及閣揆就應介入,以儘速排除憲政障礙,使立院恢復常態。但是,馬英九缺乏擔當,江宜樺自然也不敢自作主張。於是,由於王的「包容」,加上社會思維的錯亂,許多大學直接、間接鼓勵學生前往立院,甚至容許學生罷課,教授、名嘴前往立院加油添柴者更不計其數。全台灣幾乎忘記憲政與法制,都以「反服貿」為正義、為時髦。沒有人質問霸占立院的學生,是誰賦予他們如此權力,跳過立院,直接要脅最高行政當局。此違憲、違法、亂政之責若不追究,以後台灣將永無寧日。總統、政院、立委尊嚴不值一文,國家如何正常運作?這是憲政危機之二。
凸顯經貿危機
任何條約或協定,必有利有弊,此談判取捨之結果也。故王作榮十餘年前即主張將台灣完全融入大陸經濟,以短期部份族群之失,換取長期總體之得。因為就總體而言,服貿協議對台灣的利遠大於弊,這是南韓、日本、東協等國家覬覦而不可得者。無奈綠營昧著良心,故意誇大服貿協議短期內可能造成對台灣的不利效果(例如「工作機會將被搶走」),藍營又無力闡述協議的長期正面效果。服貿協議如因民粹阻攔,胎死腹中,往後的貨貿協議將更難通過。台灣鎖國自閉、不願面對競爭的氛圍一旦形成,就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喪鐘。
平心而論,兩岸經貿往來的好處,確實不能讓台灣民眾雨露均霑。雖然台灣與任何經濟體的經貿往來,都會產生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相同局面。但是此局面如因兩岸往來而產生,就添加了無知群眾的反中情結。
破解之道有二。第一,政府應坦白指出可能受害的族群,以及輔導他們轉弱為強的具體措施。政府應誠懇說明不能因為顧及某些受害族群,就放棄台灣的長期發展策略。第二,政府應透過公權力,讓兩岸經貿好處,適度重分配給底層民眾,就如同政府在各縣市之間、各族群之間的重分配一樣。只是兩岸之間的利益重分配,比較複雜,又涉及政治。
設立主權基金,把台商獲取的好處分配給購買基金民眾是一可行之道。不願、無法前往大陸發展的民眾,可經由購買基金,分享兩岸經貿往來的益處,減少對於兩岸整合的抗拒。
另外,比照統籌分配款的概念,中央可以把各縣市收取稅款的一部分統籌分配;貧困地區如果受益於富庶地區,對於富庶地區的發展就不至於反對。由於台商目前只在大陸交稅,其經營成果無法直接嘉惠台灣民眾。雖然兩岸將會商談租稅協議,但該協議旨在免除重覆課稅,以及提高租稅的透明度。如果租稅協議可以涵蓋把台商在大陸繳交的部分稅款匯回台灣,這不但是大陸最直接的讓利,也符合統籌分配款的精神,可大大降低部分台灣民眾對兩岸經貿整合的抗拒。統籌分配的做法在台灣內部行之有年,在大陸也是,但在兩岸之間從未發生。由於這含有政治統一的意涵,台灣目前絕不可能接受。
這就是台灣面臨的經濟發展困境,一方面兩岸整合是不可不行之路,但因為綠營散播反中情緒,使無法直接獲利的民眾,被綠營裹脅著一起反對兩岸經貿。真正有利於幫助經濟弱勢者的措施,又因國家認同僵局而變成不可行。如今服貿協議內容為何、利弊為何,已經不重要。綠營只要把它定位為馬政府的「傾中」政策,經濟理性就無用武之處。
拖死服貿符合綠營利益
兩岸經貿如果順利來往,就是藍營的政績,當然也成為綠營的絆腳石。阻止經貿往來符合綠營利益,但卻也會得罪經濟選民。綠營的最佳策略就是:在野時全力干擾,把兩岸協議破局的責任推給藍營。回顧民進黨當初反ECFA,是因深知若該黨當政,兩岸關係必然倒退,而得罪於人民。若要減少民進黨上台之衝擊(以增加勝選之機率),則必須力阻兩岸關係在馬英九任內之進展。此所以民進黨先對ECFA誓死反對,而一旦通過又表示將「概括承受」,今則又對服貿協議誓死反對,其盤算皆是為了選舉當權,非為民生也。
台灣的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眼看就被雙雙卡死。攻佔立院的學生正義凜然,有識者卻無不憂心忡忡。
(二作者皆係本刊主筆,前者為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後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