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南海爭端中的大國博弈、小國奪利|嚴語 在 Facebook 上分享!


    近年來,南海局勢風雲變幻,地區氛圍日趨緊張,南海爭端儘管尚未演變成軍事衝突,但事態變遷本身卻折射出區域外大國的強勢介入,南海周邊小國的利益索取,以及兩岸在共同維護南海祖權方面的現實必要性和迫切性。

 

美國介入與均勢策略

 

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南海政策經歷了一個較為長期的演變過程,早期以所謂的新孤立主義為指導思想,後來則逐漸向中立主義方向邁進,而近年來則呈現出明顯的積極干涉的發展勢頭。1995年5月,克林頓政府發表《南沙群島與南海政策聲明》,首次確認美國在南海地區的利益。1997年9月,美日就「美日防衛合作指針」達成協定,將南海地區納入安保範圍,第一次透露出美國願意為維護南海地區的利益做出戰略反應。2008年歐巴馬上台後,隨著其「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逐步落實,美國對於南海問題的介入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美國插手南海議題的本質在於維持和強化其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性影響,具體手段則是離岸平衡和選擇性介入,通過在亞太地區造成適度摩擦和爭端來為美國介入提供更多的時機,並藉此來凸顯美國的「平衡者」和「裁判者」角色。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東海釣魚島問題已經達到一個新的緊張高度,如果再繼續任由發展下去的話,有可能會引爆東亞安全,進而將美國拖拉下水,而這顯然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在釣魚台問題必須被冷卻控制、而且短期內可能無解的背景下,美國「戰略再平衡」不斷向「穩定東海,攪動南海」方向調整。從目前種種跡象來看,南海問題將成為未來美國亞太平衡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國在全球正面臨多場挑戰,包括伊朗、克里米亞和阿富汗問題等等,因而對於南海問題雖然給予高度關注,也試圖從中強力介入,但由於其在全球的霸權優勢地位正在流失,因而在自身有心無力的情況下,採用均勢戰略,積極邀請其盟友日本等國充當馬前卒,試圖以此攪動南海渾水。例如,2015年1月29日,美國第七艦隊司令羅伯特·湯瑪斯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稱,美國歡迎日本將空中巡邏範圍擴展至南中國海。為此,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於2月3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南海形勢對日本安全保障的影響正在擴大,如何應對這一局面將成為今後的課題。」他還表示,日本自衛隊的警戒監視範圍沒有地理範圍限制。言下之意,即日本密切「關切」南海局勢,並且有可能在「必要時」主動派遣自衛隊介入南海事務。

當然,日本插手南海爭端,美國的鼓動僅僅是一個藉口或者由頭,日本幕後藏有深刻的自我動機。在日本看來,只要能夠「攪局南海」就可以繼續渲染「中國威脅」,進而達到重整軍備、突破和平憲法「專守防衛」政策的目的。此外,日本現在竭力建構「加強與東盟各國合作」,另外一個險惡的動機就是要仿效美國,以日本為中心組建「亞洲版的北約」。

 

地緣政治與利益算計

 

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基本都承認中國對南海的主權。1956年7月7日菲律賓外長加西亞在《馬尼拉日報》發表的文章,1960年越南人民軍總參謀部地圖處編繪的《世界地圖》,1972年越南測繪局出版的《世界地圖》;1974年1月21日檳城《光華日報》的文章等等,都承認南沙群島屬於中國。

但隨著現代海洋意識的興起,特別是1970年代南海被發現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蘊藏以後,這種情況被逐漸改變,越南、菲律賓等國紛紛侵佔中國南海中的大小島礁。目前,在南沙群島的230餘個島嶼中,台灣控制了其中的1個即太平島,而大陸也只控制了7個;但越南從1975年4月14日出兵佔領南沙群島的島礁,至今已經陸續占據多達29個島礁,是中國大陸和台灣總數的4倍還多;菲律賓從1970年開始派兵佔據南沙群島的一些島礁,先後占據了8個島礁,並單方面將南沙東部41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劃入其領海,除此之外,菲律賓還對中沙群島的黃岩島提出領土主權要求。而馬來西亞也從1983年開始武裝占據5個南沙島礁。印尼和汶萊也對中國南海中的島礁提出聲索主張。

顯然,南海爭端目前已形成了「六國七方」的複雜格局,包括中國大陸、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汶萊和台灣。除了中國大陸和台灣之外,其他各方積極參與南海爭端的主要緣由在於獲取南海地區的資源利益。

僅以越南為例,越南之所以不惜篡改歷史來爭奪南海島嶼,其主要著眼點就在於南海地區豐富的石油和漁業資源。首先是石油資源。目前,越南從南海六大油田盜採的石油已達1億噸以上,天然氣則多達15億立方米,石油已經成為越南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除油氣外,南沙海域豐富的漁業、旅遊資源、豐富的鳥糞等磷礦資源,海底蘊藏難以估量的可燃冰等稀有資源,都成為越南加大力度製造南海爭端的重要原因。

此處需要著重強調的是,在菲律賓、越南、印尼和汶萊等國對於南海爭端的索取主張中,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的論調—「地理鄰近」說,即認為南沙群島中的很多島嶼與他們國家臨近,因而應該屬於他們國家所有,而非中國所有。但無論是從國際法視角,還是就客觀世界秩序而言,「地理鄰近說」都無法也不可能成立,否則將會給國際秩序帶來難以估量的衝擊。舉例來說,法國的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距離法國本土遠達數千公里,但距離加拿大的紐芬蘭海岸只有20 公里。丹麥的格陵蘭島也與丹麥本島相距甚遠,卻與加拿大北部的努納武特地區非常接近。英國在英吉利海峽中的兩組群島曼基埃島和義克荷斯島,也更靠近法國而非英國。如果「地理鄰近說」在法理上和政治現實中能夠成立的話,那麼全世界的地理版圖無疑將需要重寫,隨著而來的將有可能是新一輪的全球競爭和軍事衝突,世界和平與穩定將受到巨大的威脅。

 

兩岸合作可捍衛南海祖權

 

南海是兩岸拓展海外市場的關鍵運輸通道,也是兩岸安全的戰略屏障,更是中華民族未來的重要生存空間。南海對於海峽兩岸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而兩岸領導人都高度重視南海議題。大陸對於南海議題的關注自不待言,台灣當局也同樣如此。例如,4月8日,馬英九就表示,「我們憲法上的領土,不能隨便放棄」,「尤其是南海對台灣非常重要,是主要航道,絕對不會放棄」。

目前,兩岸對於「南海主權」的主張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台灣當局堅稱南海主權為中華民國所有,而大陸則認為南海主權為中國所有,兩岸都有捍衛好南海的義務和責任。儘管對於南海主權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兩岸對於「南海的祖權」卻存在著共同的認知,即都認為南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因而雙方都必須捍衛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遺產」。在兩岸對於南海主權的理解分歧短時間內難以化解的情況下,共同的祖權或許是推動兩岸達成默契,甚至是實現聯手的一把秘鑰。

由於兩岸擁有共同的南海祖權,在南海地區也有著相近的現實利益,因而兩岸需要儘快在南海問題上形成默契和共識,甚至達成一定的合作意向,最終形成兩岸聯手、共禦外敵的良好局面。在這一問題上,大陸當然積極期待,而台灣當局也應釋放善意,拿出具體的動作。台灣當局的努力,長期來看,攸關在南海爭端中各方力量的平衡,短期來看,則攸關兩岸能否拿出完整的和有效的證據鏈來應對菲律賓等國提出的所謂國際仲裁問題,因為,台灣擁有1930年代以來與當代南海問題主權爭議有直接關聯的對外交涉檔案,掌握二戰後接管南海諸島,以及《舊金山和約》、《中日和平條約》等歷史證據,而這些證據又是支持中國擁有南海主權的重要依據。

在南海問題上,兩岸本來就存在著一種唇亡齒寒、榮辱與共的依賴關係。如果台灣當局能以中華民族利益為重,與大陸早日展開合作,那麼兩岸合作將實現1+1>2的合力效果,在南海爭端的各方力量博弈中,也將占據相對有利的態勢。但「兄弟於牆,外禦其侮」,如果台灣當局囿於美日施壓以及台獨勢力的掣肘,繼續拒絕與大陸合作,那麼其他各方就有可能利用台灣的決策偏差和兩岸的政治分離,對兩岸分而攻之,最終達到弱化兩岸的目的。在這一過程當中,大陸固然會受到一定影響,而台灣由於自身整體實力有限,受到的衝擊可能會更大。總而言之,兩岸在南海問題上,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要想維護兩岸在南海的祖權,兩岸合作將是唯一的可行之道。

 

台灣的決擇至關重要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南海問題不斷升溫,完全是大國力量博弈,小國利益奪取的結果,其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依然是大國之間的權力競爭。目前,中美之間圍繞南海問題的角力並未中止,反而有些愈演愈烈的跡象。例如,4月9日,歐巴馬在牙買加進行訪問時,還不忘對南海問題指手畫腳,聲稱中國正利用其塊頭和肌肉,將菲律賓和越南這樣的小國「擠到一邊」。對此,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明確反駁表示,「說到『塊頭和肌肉』,恐怕大家都很清楚,誰在世界上擁有最大『塊頭和肌肉』?」

在中美相互競合的格局中,台灣的角色顯得頗為微妙。如果台灣能夠與大陸合作,或者至少保持一定的默契,那麼,兩岸就有可能更好地維護好中華民族在南海的合法權益。反之,如果只靠大陸單兵作戰,而台灣只作壁上觀,或者兩岸都是單打獨鬥,無法形成合力,那麼面對強大的美國及其盟友日本、菲律賓等,我們要想切實維護好在南海的祖權,將是長路漫漫,道阻且艱。事關民族大義,兩岸有識之士應該三思。

 

(作者係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