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經濟學人》對台定位警訊的解讀|戴肇洋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最近,在台灣各界將核心聚焦於經濟春燕喜訊接二連三的同時,英國《經濟學人》在最新一期的封面上,以台灣地圖及Taiwan為圖示,中央搭配雷達回波光譜,左右兩側是中美兩國國旗,周遭以亮點代表雙方軍事機艦的對峙;同時,引述剛卸任的印太司令戴維森談話,直接指出最快2027年中國大陸可能侵台,顯示台灣是「地球最為危險的地方(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

 

台灣是否是「地球最為危險的地方」?《經濟學人》誠如其名Economist,是屬於國際權威的期刊,長期所聚焦的領域及一貫風格並非軍事戰略期刊,而是以經濟學理的專業立場,同時以客觀的分析,解讀可能影響全球經濟情勢的現象及特徵,進而判斷經濟發展趨勢或動向。因此,《經濟學人》採如此頗聳動的標題,無疑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心,其論述自然值得身在其中的我們加以重視。

應精準解讀對台警訊

如果更進一步觀察《經濟學人》的報導,其論述所聚焦的核心大致可以歸納包括:其一,近年以來中國軍事武力不斷茁壯,正在嚴重威脅美國霸權,由於台灣戰略地位頗為重要,極有可能成為美中角力的舞台。其二,台灣具有全球最堅強的晶圓代工製造實力;尤其「台積電」肩負全球84%高端晶片代工製造,早已受到各大經濟強權倚重,一旦台海爆發戰爭,全球許多產業例如汽車、電子及資訊通信等領域,恐將因台積電捲入而造成生產被迫中止,其所遭到的損失難以估計,甚至可能導致全球科技相關產業倒退十年。

亦即《經濟學人》文章意有所指,近年美中貿易爭端造成製造斷鏈,全球供應體系分流重組,加上去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人類生活往來模式,導致各類遠距科技產品需求熱絡。由於各國生產供應相關環節並未完全復甦,使得全球所需要的各類遠距科技產品,尤其高端晶片代工製造高度依賴台灣,因此無形中形塑了台灣價值。

在此之際,美中兩國持續在台灣周邊進行軍事較勁,稍有不慎擦槍走火,勢必淪為經濟災難,進而影響全球各類遠距科技產品及晶片的供應,重創國際經濟。尤其是長期靠對外貿易促進經濟持續成長的台灣,更加無法忽略台海爆發戰爭所帶來的衝擊。

台灣與全球產業連結密切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面對《經濟學人》突如其來對台警訊,蔡政府將其報導解讀為,中國憑藉其軍事武力對台海及鄰近地區構成威脅,希望藉此告知北京領導人其軍事作為已背離「和平崛起」的政治宣言,將會讓國際社會產生更深的疑慮。此外,台灣政治人物、媒體及學者專家也長期習於將國際報導認定為各國對兩岸關係的關心,或誤認為此可促進台海穩定安全,甚至扭曲為外交捷報。

姑且不論國際社會是否認為此報導有危言聳聽之嫌,或台灣社會各界是否掛著有色的眼鏡來看待這篇報導,筆者認為,與其將《經濟學人》的對台警訊解讀為台灣戰略地位重要,不如解讀為台灣的「經濟」角色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說,台灣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一旦台海爆發戰爭,恐將使得許多重要產業供應鏈瞬間陷入斷鏈危機,這除了將危及台灣經濟的成長外,更會嚴重威脅全球產業的發展,其風險不容小覷。

其實,《經濟學人》對台定位警訊報導顯示了兩層意義。首先,盱衡全球情勢,尤其面對美中不斷提高對峙氛圍下,台海及周遭極有可能是爆發衝突的地區;其次,比較全球其他潛在衝突地區,亞太地區經濟產值全球占比分額頗高,尤其台灣部分產業在全球產業供應鏈上,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一旦爆發戰爭,除可能危及全球軍事安全外,勢必因產業供應鏈斷鏈而影響各國的經濟發展。

應擺脫意識形態解決糾葛

因此,我們希望蔡政府能夠精準解讀《經濟學人》所欲傳達的訊息,也奉勸政府,與其以民主陣營的前鋒自居,把中國的行動比喻為「威權主義擴張」,藉此拉攏美國等國家共同譴責中國大陸,還不如擺脫僵固的意識形態窠臼,直接與大陸對話,解決兩岸的政治糾葛。

兩岸關係看似緊張,但並非完全陷入悲觀地步,尤其雙方經濟產業存在著「共存共榮」的依賴關係,不論是投資或貿易,在歷經40餘年發展後,已呈現極為密切、難以脫鉤的事實,這些是未來兩岸交流、對話、談判、合作的基礎。畢竟,台灣的生存發展不可能透過美中強權競爭的結果決定,而得憑藉自己的智慧選擇,我們唯有妥善利用手裡所有的籌碼,才能避免警訊成真。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