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與郭震遠教授對談兩岸形勢|紀欣 在 Facebook 上分享!

 

    編註:7月下旬,筆者在太原三台會議見到國際關係及兩岸問題專家郭震遠教授,以下是二人利用開會餘暇時間的對談。

 

紀欣問:以前每一年您到台灣,我們總有機會談談兩岸及國際最新形勢,自去年起您就去不成台灣了,我想藉此機會請教您幾個問題,但在此之前,先請您說說當初您是怎麼進入國際關係及對台研究這領域的。

郭震遠答:我196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大學畢業後,到工廠待了10年,1978年至1982年在北京師大環境科學研究所、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讀碩士學位。1982年3月至1985年3月任國家環保局工程師。1985年4月調入國務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從事國際問題研究,1987年2月任常務幹事、後任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室副主任、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8月被評為研究員。現為中國海洋大學兩岸關係研究所教授及所長、《中國評論》學術顧問。

我在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擔任常務幹事時,資深外交官及戰略學家宦鄉是該中心的總幹事、黨組書記。在宦鄉1989年2月去世之前的四年中,我有幸跟他學習了很多。我在中心研究的主題就是中國與大國的關係,其中又以中美關係為主。

1989年,我針對國際形勢及兩岸關係寫了一份報告。在那份報告中,我提過融合發展四個字,當然,當時的提法與現在的提法不完全一樣。我講的主要是大陸的發展是兩岸關係的基礎,台灣問題應該放在中國發展建設整體中來看,也就是兩岸要通過融合發展實現統一。該報告有32,000字,我把它分成4篇,最後一篇有6,000多字,我提了一些具體建議。報告交上不久,國台辦主任丁關根派秘書到辦公室來找我,要我提供25份報告給國台辦幹部學習。我就這樣跟國台辦結了緣。

我在該報告中提到涉台外交問題。當時台灣還有30幾個邦交國,我認為有一些只注重自己經濟利益的小國,台灣很可能會得手。果然,1990年代初李登輝大搞金援外交,台灣半年內就增加了三個邦交國,但當時我知道這種現象不會長久。

 

 

問:有台灣學者認為,美國是決定兩岸關係的最根本因素,您同意這樣的看法嗎?請問您怎麼看中美台關係的演變?

答:我不同意。從歷史與現實來看,美國的確一直是兩岸關係重要的外部干擾因素,但兩岸關係的決定性因素是兩岸自己。這不是在玩文字遊戲,它涉及工作方向及工作重點。

美台關係歷來都是中美關係的附屬,當中美關係發生變化時,美台關係就會跟著變,中美關係之所以變化,有綜合性的因素,例如實力對比的變化,有戰略政策的變化,而中美關係一變,美台關係就非變不可。

我認為美台關係有兩個變化。第一個變化是,台灣已從美國處理中美關係的戰略籌碼變為具體籌碼,第二個變化是美國從台灣的保護者變成台灣的支持者。

有關第一個變化,1950年上半年,美國還就要不要插手中國問題爭執不休,「棄台論」就是在那個時候產生的,但該年6月下旬韓戰爆發後,美國很快認定它是東西方的對決,台灣也就因此有了特殊的戰略地位。

蔡英文從參選總統到當選後,一直想為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做出積極貢獻,但美國迅速明確地說不行,美國害怕蔡英文只顧及自己的利益,做出一些會損害美國在亞太安全利益的事。美國國務院副助卿董雲、AIT主席莫健等人都說過類似的話,這些都表明美國不再認為台灣具有戰略地位。

雖然美國前些時候通過對台軍售案,又說要讓軍艦停靠台灣港口,拉高美台軍事交流的層級,但台灣問題的重要性事實上在下降,有的政策是延續既有政策,有的根本不會成為事實,例如共和黨在總統大選中提出「六項保證」,其實六項保證是雷根總統為安撫蔣經國所提出來的,並沒有什麼實質內涵。美國過去言必稱台灣問題,現在則是偶而提一下,中美雙方領導人會晤,台灣問題已不再是核心議題。

有關第二個變化,美國從台灣保護者的角色變成支持者,我還支持你,但不保護你。過去幾十年,美國一直在摸索它自己的角色。1958年8月台海危機,美艦為台灣船隊護航,但解放軍炮聲一響,美艦立即退至12海浬之外,丟下台灣船隊不顧。最後一次是1996年的台海危機,美國航母已經到了台灣海峽南入口80海浬,卻退了回去。台灣對此事有很多種說法,但實際上,美國航母在離台灣海峽80海浬停留一天半後,就撤到150海浬外,主要是因為美國衛星忽然發現大陸三艘核潛艇出動了,而且去向不明。我不認為這三艘核潛艇有多麼厲害,而是大陸擺出不惜一戰的架勢,美國決定後退。這是美國最後一次試圖保護台灣,從那時到現在剛好20年,美國都不曾再扮演台灣保護者的角色。

 

 

問:美國作為台灣的支持者,對兩岸關係是否仍有一定影響?

答:美國作為台灣的支持者,對兩岸關係仍有一定影響。第一個影響是給台獨勢力鼓勵,讓他們以為台灣的事美國還是會管的,至於管到什麼程度,大家心裡有數。第二個影響是讓台灣當局以為可以拖延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也會讓台灣某些人錯判形勢。第三個影響是會刺激大陸人民對美國的反彈。這三方面的影響如果繼續,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美國應該自己有所克制。

 

 

問:您對兩岸關係有長足的研究,您認為兩岸關係的基本、主要矛盾是什麼?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什麼樣的變化?

答:兩岸關係的基本矛盾一直是「促統」與「拒統」的矛盾,但在不同歷史時期、歷史階段,各有不同的主要矛盾。1949年到1978年的兩岸嚴重軍事對抗、全面隔絕時期,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是「解放台灣」與「反攻大陸」的博弈;1979年至今,直到實現和平統一,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在於兩岸融合發展與分離發展的博弈。

我個人以為,兩岸融合發展是在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必須統一的基礎上,兩岸共議統一、共謀發展、共用繁榮,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分離發展則是堅持以拒絕兩岸統一為前提來處理兩岸關係,包括兩岸的合作、交流。

兩岸融合發展與分離發展的博弈,有可能是非對抗性的,也有可能是對抗性的。這取決於不同歷史階段的具體兩岸關係,首先就是台灣執政者的統獨立場和採取的兩岸政策。

1989年到2008年5月,李登輝、陳水扁執政以「兩國論」、「一邊一國論」,以及追求「法理台獨」的急獨戰略、對抗和平統一和兩岸融合發展,是統獨矛盾,也是敵我矛盾,遭到大陸嚴厲的打擊而失敗。2008年5月到2016年5月,馬英九執政期間,兩岸的融合發展與分離發展的博弈仍然存在,主要是馬對兩岸統一猶豫、迴避,他堅持「不統不獨不武」政策,迴避兩岸政治談判。但馬承認「九二共識」,堅持一中原則,反對台獨,兩岸之間存在最基本的政治互信,因而得以通過協商談判的非對抗方式,處理、解決相關問題。

2016年5月以來,蔡英文堅持「台灣是獨立的主權國家」,以全面實現「去中國化」,抗拒和平統一和兩岸融合發展,導致兩岸融合發展與分離發展之間的博弈,發生嚴重對抗。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兩岸之間的博弈,不僅涉及政治、經濟、安全領域,而且還涉及文化、教育、社會領域,因而比李、陳執政時的相關博弈更加深化。

 

 

問:您認為兩岸的新對抗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依您之見,大陸會採取哪些對應之策?

答:經過兩年多的觀察、研究及爭論,大陸涉台學者對於蔡英文執政後兩岸陷於新對抗,兩岸關係嚴峻、複雜,已形成基本共識。現在需要更宏觀深刻地來對目前的形勢進行判斷。

由於兩岸相對緩和、廣泛交流,在過去近40年中,給台灣民眾帶來利益,以至於推行台獨政策的李、陳,儘管都極力阻擾兩岸交流,企圖破壞兩岸關係的相對和平穩定,但都未遏阻、逆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蔡英文執政一年多來,堅持推進台獨新戰略,兩岸政治交流已停頓,兩岸之間的交流受到越來越多的干擾,但兩岸經貿合作持續推進,而且不斷深化;兩岸民間交流繼續進行,而且進一步擴大。更為重要的是,現在大陸綜合國力對台灣的壓倒性優勢更加凸出;大陸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和相關政策策略,更加完善成熟。所以可以肯定,蔡英文執政所引發的新對抗,不可能逆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

我始終認為,發展與統一的關係,是大陸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面對的最重要問題之一。有關實現國家統一方面,我認為,大陸應該把過去多年來的「反獨促統」政策,改為「促統反獨」政策,讓台灣人民及早思考兩岸終將統一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