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高惠宇嘆台灣媒體缺少國際觀|陳淑英 在 Facebook 上分享!

 

高惠宇曾任《聯合報》採訪主任、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等職。回首過往諸多經歷,她說「我一生最熱愛的工作還是當記者。」

 

    高惠宇回憶讀北一女中時,常在報上讀到新聞界前輩蘇玉珍訪問政治名人、籃球明星的報導,她說,「那時不懂記者是什麼,只知道可以訪問名人太棒了,再加上我從小會寫能說,於是認定這工作很適合我。」她後來考上師範大學國文系,卻常去新聞系旁聽,畢業後立刻飛到美國讀新聞研究所。

 

留美碩士毛遂自薦跑新聞

 

當年去美國深造的人,多數畢業後留在美國生活,高惠宇是少數一拿到學位,就返台就業者。1975年,她主動寫信給《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先生,並獲得面談機會,「報社說我沒實務經驗,須試用兩個月。我不介意,有信心通過試用。」

「剛開始跑新聞,報社認為我懂英文,叫我寫與外國人有關的題材。」高惠宇首先想到《國語日報》,當時很多老外在那裡學中文,她將觀察到的上課情形寫成報導,獲得報社好評。她又常常去圓山飯店,緊盯外交部所接待的外賓,並大膽趨前詢問貴客姓名、來自何國,再遞上名片請求採訪,但很少得到回應。她不死心,再去櫃台拜託代轉採訪請求,「櫃員早認識我了,看我很認真,多半願意幫我打電話。」高惠宇就這樣訪問到不少外賓,亦因表現優異,通過試用。

之後,高惠宇有了主跑路線:監察院。她耐著性子聽老監委帶著濃濃鄉音談論各種彈劾案,且詳問案件來龍去脈,以致總能在一般新聞報導之餘,寫出較深入的背景資料。

1975年4月5日,就在高惠宇工作沒幾個月後,蔣中正總統逝世。她被指派支援政治組,報導民眾前往國父紀念館瞻仰遺容,以及美國副總統洛克斐勒來台弔喪新聞。就在這次採訪,她靠著專業能力與膽識,意外簡短訪問洛克斐勒,還拿到親筆簽名。

 

獨家訪問洛克斐勒等名人

 

高惠宇回憶洛克斐勒抵台後,先到圓山飯店暫歇,她擠進侍衛人牆想訪問他,可惜沒成功。後來打聽到他弔喪完畢會去故宮,於是提早入故宮展廳等他。再伺機衝過層層警衛,擠到他身邊,大聲提問此次來台弔念蔣總統有何感想,沒想到,他停下腳步說:「蔣介石是二戰時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對於他的去世,我感到非常遺憾。」後來她又急中生智拿起手上的紙,請他簽名問候《聯合報》讀者,就這樣她拿到一個全台大獨家。 

立下戰功後的她,開始主跑《聯合報》外交、黨政新聞。再憑著努力,一路高升政治組召集人、採訪組副主任,後來並成為《聯合報》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採訪主任及副總編輯。「在沒有電腦的時代,我常在凌晨兩點的截稿時間還在忙,現在脊椎側彎,就是當年天天用同個姿勢寫稿改稿造成的。」新聞工作帶給高惠宇難以根治的病痛,也帶給她作為一名新聞從業員的驕傲。

她在職期間曾單槍匹馬遠赴國外,訪問各國領袖,譬如一人前往波蘭,在格但斯克訪問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團結工聯領袖華勒沙。「我在當地找了翻譯,再請華勒沙祕書喬時間,不得已使出苦肉計,說我從台灣來,連續50小時沒睡,如果訪不到,會被老闆開除。」幸好祕書終於給了她15分鐘訪問,高惠宇喜出望外,最後訪了25分鐘,「訪完後,我拜託翻譯不要休息,先把錄音帶譯成英文,我再寫成中文。」趕完稿,再立即搭車回華沙,找傳真機把稿子傳回報社,「當時傳真一張紙要10塊美金,傳完稿後我整個人都虛脫了。」

訪華勒沙令高惠宇吃盡苦頭,也讓她出盡風頭,成為亞洲第一位採訪華勒沙的記者。此外她還採訪過英國「鐵娘子」柴契爾夫人、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菲律賓總統羅慕斯等名人。

就在新聞工作高峰期,高惠宇轉換跑道從政。1991年當選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1995年當選第三屆立法委員。在立委任內,她最欣慰的一件事是為「山東流亡學生事件」的受害者及其家屬,主持冤案平反小組。

「山東流亡學生事件」是1949年時,山東省中學師生隨軍隊輾轉遷移到澎湖,後來學生被迫從軍。部分師生因不滿而被捕,甚至遭槍決。1997年,高惠宇與國民黨立委葛雨琴、民進黨立委謝聰敏跨黨提案,通過「戒嚴時期不當政治審判補償條例」,讓許多受害人及其家屬得到補償。

立委卸任後,她淡出政壇,重返新聞界。於2002年受東森電視之邀,製作「大話華人」國際新聞節目,訪問過美國勞工部長趙小蘭、國際大導演李安、鋼琴家郎朗等人。2008年10月出任中央廣播電台第四屆董事長;2012年受聘澳門澳亞衛視,專任時事評論員。

 

優秀記者至少需具四特質

 

從報紙、電視進入廣播,高惠宇在新聞界超過40年,迄今仍是世界女記者與女作家協會理事的她,常在各大學傳播學系演講時被問到,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她表示,「首先要非常熱愛此工作;其次要具備語言能力、充分常識;第三新聞稍縱即逝,要能快速組織資料,判斷事件真假及重要性;第四向名記者學習,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她常常鼓勵學生,「跑新聞除了做好準備,同時膽子要大,態度好,想到什麼立刻去做,不要怕。」

高惠宇以她敬重的美國白宮資深記者海倫湯瑪斯為例說明,「海倫湯瑪斯入行超過半世紀,她在白宮新聞中心有專屬位子,並有優先發問權,《華盛頓郵報》曾評價她有刀子似的舌頭和利劍般的智慧,是一位會令總統發抖的記者。」

高惠宇秉持以上的工作精神,任職《聯合報》期間,不僅獲金鼎獎新聞專題報導獎,又成為該報首位女性採訪主任及副總編輯。她亦曾在1983年得到美國哈佛大學尼門獎學金(Nieman Fellowship),赴哈佛進修一年,該獎學金得獎人都是有特殊成就的新聞從業人員,迄今為止,台灣媒體界僅三人獲此殊榮,高惠宇是其中之一。

 

台媒缺少國際觀令人遺憾

 

觀察現在的媒體生態,高惠宇認為「報紙、電視頻道、新媒體很多,但國際新聞不受重視。」她分析原因,「主要是製作成本太高,出國採訪、訂外電、編譯人才、分析人員,皆需要經費。」此外,她認為國際新聞往往給人距離感,因此報導手法應注意深入淺出。

高惠宇說,「有些記者連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都無法分辨,民眾更普遍缺乏國際知識。」更令人遺憾的是,「大陸已是世界強權,台灣民眾就算對大陸有成見,也必須了解中國大陸的發展建設,以及它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

她建議台灣青年,先從關心世局開始,譬如英國脫歐後的影響、美國何以產生川普這樣的總統,再看看今天大陸在國際上的地位及影響力。她說,在大陸旅遊、讀書或工作,皆只看到大陸的片面,台灣青年必須從國際視野了解大陸的發展,才能為台灣及自己找到正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