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兩岸經濟成長率消長30年|韋伯韜 在 Facebook 上分享!

 

回顧台灣的經濟奇蹟,以及30多年前大陸曾接受台灣建議改採「國民經濟帳戶體系」,充實服務業統計的往事,曾為行政院主計長的筆者,不得不感慨兩岸經濟的此消彼長。

 

   當今世界群雄並起,各領風騷,代有梟勇。20世紀誠然是美國的世紀,美蘇兩強冷戰對峙數十年,然後蘇聯於1990年解體,俄羅斯在20年後的今天,雖然力圖奮發,無奈時不我與,經濟低迷,財政困頓,連軍費都難以支撐。

當年亞洲四小龍在世界經濟舞台叱吒風雲,長期為新興市場領先指標,如今各有難處。新加坡的麻六甲海峽優勢備受中緬油氣管道與新興克拉海峽的挑戰;韓國吃足北方威脅的苦頭;香港生出一堆社運自亂陣腳;台灣則莫名地陷入經濟絕地:成長不再、產業出走、所得停滯、景氣低沉,距離當年享譽國際的台灣經濟奇蹟甚遠。

 

台灣曾創造經濟奇蹟

 

台灣經濟奇蹟,可從自1951年開始的幾個十年平均經濟成長率來看,它們是1951-1960:8.4%,1961-1970:10.9%,1971-1980:9.6%,1981-1990:8.4%。單就1951-1970這20年平均兩位數成長,就促使「國民所得之父」顧志耐(Simon Kuznets, 1901-1985),來台實地調研後,專文稱讚台灣實現了長期穩定高速成長,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奇蹟。

1981年底,在阿根廷舉辦的國際統計學會(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台灣團備受注目,取經者眾。我們向大陸國家統計局局長李成瑞建議,國民所得統計宜由原來師法蘇聯的「物質產品核算體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MPS),改為國際通行的「國民經濟帳戶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充實服務業統計,期望大陸能以台灣為例,創造經濟奇蹟,造福人民。

 

兩岸經濟逐步此消彼長

 

大陸終於1986年改採SNA,1981-1990的平均成長率9.4%,1991-2000是10.4%,2001-2010是10.5%,2011迄今是7.4%,成就了長期穩定高速成長。服務業占比在1983年是20%,1986年超越農業,2013年超越工業,2015年超過50%。

大陸經濟總量於2010年達到6兆美元,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當年美國為14兆美元。至2015年,大陸經濟總量10兆美元,美國為16兆。以兩國經濟成長率的差距約4個百分點計算,在6至9年內,大陸GDP總量會成為世界第一。再加上內政、外交、科技,還有文化上的均衡發展,大陸在十年內位居全方位世界第一強國,已不是夢想。

台灣從2011年至今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只有2%,對上一個10年的是4.7%,再上一個10年是5.7%。低成長率造成了薪資倒退,因為GDP的可支配所得要扣除對政府及企業的分配,剩下七成左右才流入家庭,近年來相對於政府及企業,家庭是經濟上的弱勢,可支配所得不到七成,成長甚至是負值,就產生目前薪資倒退現象(今年6月薪資成長-0.56%),民間消費連帶不振,人民生計飽受威脅。為了謀生,公務員要兼差,勞工則因一例一休而不得加班,不少人為增加收入而辭掉工作去擺攤,企業因缺工而被迫外移,投資就難成長。

消費(占額七成)與投資(占額二成)始終是台灣經濟成長的兩隻腳,如今都成跛拐。至於對外貿易,占額約一成,因最大貿易對口是大陸,受困於蔡英文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官方的溝通管道斷絕,大陸海協會對於台灣海基會的任何函電,均採「只讀不回」的態度,以大陸的國際經貿地位和影響所及,即造成台灣連續兩年出口衰退。

 

大陸有能力解決貧窮問題

 

在台灣社會因經濟長期低成長,導致社會貧窮化的當前,大陸挾其中高速的經濟成長,大步往小康社會邁進,以四年內達到人均12,000美元為目標,同時大力扶貧,要將貧窮人口從目前的5,000萬下降至2,000萬。這不是說說而已,政府規定脫貧的標準是:食、衣、住要基本解決,也要滿足子女教育與醫療的需求。為了這3,000萬人的脫貧,全國依行政區劃格子標示額度分配,大小黨書記沒有達成這個政策目標者,就不必談政治前途,這是大陸黨組織的能力。

美國社會看似富裕,但貧窮家庭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全美上百萬的都市流浪漢,就是社會安全的不定時炸彈。以洛杉磯為例,在光鮮亮麗的好萊塢大道上,聚集著上萬青少年流浪漢,以為到了好萊塢就會變成電影明星。現實是,不久後,他們為了維生不是淪落販毒、賣身就是加入幫派。美國政府和社會福利組織對此束手無策,由於美國強調絕對個人主義,而大陸社會黨組織有效能,配上傳統的儒家禮教文化,可以有效治理,尤其是有經濟條件的這個時候。

天佑台灣,只有朝野重新關注經濟成長,人民生機始得盎然。

 

(作者係台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主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