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思想博大精深,對於兩岸四地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兩岸對民族主義解讀不同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希望兩岸雙方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齊心協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福兩岸民眾,共圓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他從親情血脈、歷史文化、民族復興等面向來論述兩岸關係是清楚的。對於中國夢提法,也是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
台灣方面對於民族主義的論述則明顯不足,這與台灣政治現況有關;以台灣目前的情況,兩岸藍、紅兩黨對「一個中國」內涵有所不同,兩岸綠、紅兩黨對於「九二共識」及台獨存有歧異,台灣藍、綠兩黨對於國家民族及認同具有爭議,因此民族主義在兩岸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在台灣內部也有不同的看法。
為了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應當從中華傳統智慧去思索國族關係及兩岸爭議,這就必須重新省思中山思想中的民族主義精髓。中國夢應當包括台灣夢、大陸夢、香港夢、澳門夢及海內外全體中國人的夢。
台灣較重視民權與民主
中山先生的民權主義有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時代意義。中山先生主張主權在民,也強調民主,民主是民權主義思想的本質,但民主化發展在兩岸四地各有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樣貌。但此時此刻,各地都面臨各自社會及政治上的考驗,都需要善政及良好治理,並充分與民眾溝通,展現民主精神及普世性價值;良治及民主是兩岸所共同堅守的信仰與價值。民權主義亦強調效能。
中山先生在民權主義中主張的地方自治,也就是現代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係以縣為地方自治單位,再根據事務的性質劃分,使地方能夠充分落實自治。均權制度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除了六個直轄市外,其他縣市都享有充分的自治與自主權,大陸當局選舉層級亦以縣為思考。中山先生強調政黨存在的必要性。因之,大陸不能沒有共產黨,台灣也不能沒有國民黨、民進黨及其他政黨。
民生問題需兩岸共同面對
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就是解決民生問題的主義。他主張發達國家資本,節制私人資本,對資本家壟斷經濟十分不滿。這種情況與現今環境不謀而合,大家對於少數資本家壟斷及控制國家一切的發展,都頗有意見。
綜觀其民生主義的核心包括:一、國家負擔養民、保民及教民的責任。二、以均富為目標、縮小貧富差距。三、以互助論為改革之手段。四、以平均地權及節制資本為方法。五、以服務為人生觀。六、以大同世界為理想。這些觀點,落實在今日兩岸四地的環境,當然是完美的理想狀態,但仍不失為對於未來發展的一種渴望。
民生主義強調社會福利,民生主義攸關民眾的生存,而現在所面臨到的生態、資源及貧富差距問題,正好可以從民生主義中得到經驗及靈感,舉凡台灣各種公共安全問題,或大陸對於霧霾的治理及食品安全等民生問題,都讓民眾遭到生存發展及健康上的重大考驗;伴隨世界整體經濟局勢的發展,高經濟成長時代將成過去,兩岸將共同面臨貧富差距、物價高漲、房價偏高、居住正義、司法不公、社會群體事件頻仍等嚴峻挑戰,期盼透過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智慧,早日找出解決之道。
中山思想是現代啟示錄
兩岸四地對於中山思想有相同亦有不同的解讀與看法,但中山思想有兩岸共同的語言與價值基礎,它具有預知與應用的能力;中山學說與當代思潮的結合是海峽兩岸中華民族的共同資產。
筆者認為,中山思想提供了現代國家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繁榮及和諧的思想啟發,使人類不停地思考該如何發展得更好。它更強調民族復興,使中華民族產生自信心,反映出兩岸中國人內心的想法,將其想法轉化為各項實際福國利民的政策。
孫中山思想告訴我們,文化必須創新,文化畢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力量。它對於防腐、濫用私權等都提出解決方案,它的權能區分主張,不僅使政府及人民的角色清楚,更指出人民應該對政府產生何種期待,萬能政府是一個終極的理想。
中山預見貧富不均是世界永存難解的議題,他對土地及資本兩大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一來使社會能夠儘量做到公平正義;一來使政府的財源能夠更加充裕。他也指出,政府在面對問題時,應扮演關鍵性角色。
中山思想具多元性及包容性,主張對話與交流,靠的是王道,而非霸道。總之,中山思想使我們對國家、民族及社會勇於承擔責任,為未來鋪陳現代化的道路、也為和平穩定及繁榮發展奉獻心力。
(作者係文化大學中山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