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蟲夏草,又名中華蟲草,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蟲草是蝙蝠蛾幼蟲被真菌寄生後,在夏季,真菌從僵死的蟲體頭端抽出長棒狀的綠芽,就變成蟲草。2014年不但是兩岸關係非常關鍵的轉折年,也是台灣政治版圖藍綠移動的重要分水嶺。台灣的外形很像一隻蛾蟲,九合一選舉過後,「綠芽」正式穿頭而出;北京未來該如何面對正快速「綠化」的台灣?
早年,追隨蔣家父子遷居台灣的大陸省籍軍民,被清治時代遷台,受日本統治過的閩南人稱為「外省人」,其中不少人曾經在國府戒嚴時期晉身統治階級。蔣經國晚年推動12項革新,採取提拔本省籍菁英的「催台青」政策,打開本省人躋身權力核心的大門。但直到1988年初李登輝繼任總統前,以外省統治集體構成的「萬年國會」,仍舊以代表整個中國正統自居。但面對黨外政團及學青一波波「國會全面改選」的抗爭,「老法統」在稍後的國民黨11屆3中全會「主流、非主流」鬥爭中慘敗,本省人開始湧入政府高層,並且隨著李登輝的崛起,展開台灣政權本土化的第一步。
李登輝開啟本土化大門
1995年第三次修憲,五權憲法體制正式被植入「本土化菌體」;李登輝御用的憲法學者稱之為「台灣第二共和」,企圖藉此與中華民國憲法切割,政權自此展開本土化過程。李登輝逐步加快政權本土化的建構,國民黨快速本土化,外省菁英被迫出走。當時,外省籍第二代甚至感慨他們在兩岸的處境像是蝙蝠,因為本省人當他們是中國人,但大陸人當他們是台灣人;結果,在從政路上,裡外吃虧,兩頭落空。
李登輝執政時期不僅打壓具中國意識的國民黨菁英,並且在論述上把國民黨從革命建國傳承,轉移到民主化。初期提出「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以「新中原」取代「新中國」,表面上帶有爭取文化正統的聯繫,卻隱藏著政治切割的本質。李以「國統綱領」譜寫了「辜汪會談」,卻以「階段性兩國論」把一切又打回原點。在兩岸經貿上以「南向」取代「西進」,訴求「命運共同體」理念,和民進黨聯合藉還原「2.28事件」歷史真相,形塑出「台灣意識」的雛形。
李登輝為打造「民主先生」形象,逐步拆解國府統治體制,黨政軍逐步分離,教官、黨部退出校園、媒體,並且著手清理黨產。問題是,李登輝的民主化,也等於是把國府「中華民國」政體依託在台灣的滋養土地,逐一剝離;取而代之的本土政治勢力,為爭奪政治資源,自然快速脫離國府「中國正統」的思想,全面擁抱本土。「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不再是政治論述的基礎;台灣主流論述逐漸被「外來的菌體」吞噬,從「住民自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新興民族論」、「特殊兩國論」、「一邊一國」,到最新流行的「公民自衛和公民抵抗」!
藍營論述能力快速萎縮
如果回頭看2000年國民黨失去政權,最大的原因是「藍、橘」分裂,以及國民黨走向本土後的官商勾結;但國民黨卻把失敗視為必須加快本土化的新動力。面對陳水扁進行一波波「去中國化」的政策,未能全力抵拒,坐視他修改教課書,逐步把公營電視台、公民社團組織「綠化」;並且藉由修改中小學歷史、公民教育課網,大幅引進新教員以「去中國化」。結果,國民黨退出校園、民進黨反而藉由「北、中、南社」及教授協會等組織大步前進校園;國民黨退出媒體,但親綠媒體一家家湧現,在扁政府的掩護下,幾乎全面掌握了言論市場。最後,終於營造出陳水扁任內瘋狂的「台獨法理化大躍進」,點燃兩岸烽火。
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幾乎繼承自李登輝,即所謂的「李摩西」交棒給約書亞,李更帶走一批國民黨本土派另組政黨,削弱國民黨基層。這時期本土當道,深藍的新黨幾乎無法在選戰中立足;又因選區改變,不利深藍支持者票源集中,更加快深藍版圖萎縮。近來,外省人快速凋零,第二、三代不得不轉向認同本土。形勢所迫,2004年國親連宋配忌憚於龐大的本土勢力,競選政見唯獨在兩岸政策方面未提白皮書。敗選後的宋楚瑜和連戰爭相走訪大陸,但親民黨政治影響力反倒快速流失;後期更大幅降低「統派」色彩,結果親民黨每況愈下,轉型失敗。
扁家燒壞獨派煮好的大菜
阿扁執政時期兩岸激烈衝撞,幾乎把國民黨打拼一甲子累積的國力揮霍大半,民眾突然懷念起擅打經濟牌的國民黨。2004年即使「連宋配」大陸政策含混不清,但仍逼得陳水扁出險招,搞出「319槍擊」事件騙得大選。阿扁第二任打著拼台獨,實際掩護扁家洗錢、貪贓的劣行,民眾積怨漸深,終至在2007年立委選戰中,幾乎敗掉民進黨從黨外時期以來辛苦攢下的家業。
此時,經歷李扁長達十多年的「去中國化」和失敗的大陸政策,「倒扁紅衫軍」給了國民黨東山再起的良機。其實,2008年不論藍營誰出馬,都能輕鬆擊垮民進黨,只是馬英九以「不沾鍋」的清廉形象,讓勝差拉大。馬提「不統不獨不武」,和李登輝沒多大差別,倒是乘北京對他有所期待時,倡議兩岸「外交休兵」和兩岸經貿交流機制,讓台灣得以從扁執政重傷害中,休養生息,出現和平紅利。
問題是,馬英九執政後,似乎刻意提拔具綠營色彩的非國民黨人,反而打壓藍營。被李扁篡修的教科書,也只修皮毛;被綠營佔據的公共電視系統、公民團體等,也是人馬照舊,未做起碼的整理平衡,致使藍營在媒體言論市場被嚴重霸凌。更奇怪的是,馬金竟阻擋黨政發言體系上電視談話節目為政策辯護,造成從平面到電子媒體、網路,一面倒被綠營言論占據。於是馬政府做對的被罵,做錯的被罵得更慘,終致民調長期低迷。2012年大選,如果不是民眾仍然不相信蔡英文能處理兩岸關係、而且兩岸「和平紅利」仍在發酵,馬的連任之途很可能就會中斷。
馬英九花光兩岸和平紅利
然而,馬連任後,兩岸政策更是走兩步、停一步,不能堅定推動兩岸和平協議,擴大紅利,反因用人失當,導致ECFA竟被民眾視為無感,甚至是圖利財團和少數掮客。結果,經濟選民倒戈,九合一選戰終於一次算總帳。不統不獨的國民黨下場也如同蝙蝠蛾幼蟲般,生命力被吸光後,徒留蟲形。
兩岸關係依照統獨光譜,從統到獨,大致可分為「和平統一、政治協商、熱融和、溫融合、停滯到冷對峙、熱對峙、軍事衝突、獨立」。兩岸在李登輝時期只走到溫融合,在扁時期則跌到熱對峙。馬執政,兩岸本有機會走向熱融合,但經過綠營社團策動「太陽花」學生鬧事後,快速降溫;在2016年新總統選出前,逐漸降回停滯期。欠缺政治論述的國民黨,一味跟著民進黨本土化,結果逐步被綠化而不自知。未來台灣政黨只有綠和淺綠之分,真正意義的藍營民眾,隨著支持「統一」的比例每下愈況,已然無法撐起任何政黨通過門檻。
展望2016年,國民黨無法再依靠兩岸政策的優勢守住江山;綠營可能朝「不統不獨不武」靠近,再提一個能替代「九二共識」的論述,則獲勝的機會相當大。台灣綠化已是長期的趨勢,這是北京無法迴避的現實。
北京宜更真誠、更有耐心
長期以來,北京冀希望於國、親、新政黨交流平台,增加統一的力量,反招致民眾反感;所謂兩岸讓利談判,一次頂新黑心油事件,全被油污化。現段階主張「一國兩制」的候選人,在台灣選舉中完全沒有勝算。藍營論述最基本的是兩岸同為對等的政治實體、中華民國主權不會被併吞;北京絲毫不肯讓步,藍營被迫得跟著綠營走。未來台灣政治進一步綠化,兩岸關係的前景實在不樂觀,甚至可能又走回扁時期的熱對峙;但綠營必須深自警覺,已經發了芽的蟲草最危險──探出頭就可能被挖走。
當下北京必須思考,民粹化的台灣未來恐怕仍然是反中言論當道,不論是幫辦式交流或代理人式情蒐,都無法真正觸動台灣的民心;必須在政治分歧上做出更周全、更有彈性的安排;更有耐心的協商;更有誠意的對待;要把有利於和平統一的菌絲廣泛在台灣民間培養,未來才有可能發芽,但這過程絕對是既漫長而且非常折磨人。
(作者係行政院陸委會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