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韓戰對兩岸關係影響深遠|陳鵬仁 在 Facebook 上分享!

 

韓戰是金日成想統一朝鮮而發動的,卻先後引來美國軍事介入台灣海峽,以及大陸為「抗美援朝」參戰,結果南北韓統一不成,卻造成兩岸長期對峙。

 

國東部時間,1950年6月24日星期六晚上9點(東方時間為6月25日早上),美國國務院接到其駐韓國大使姆吉奧通知北韓進攻南韓的電報。

 

史料呈現韓戰爆發原因

 

前蘇聯領袖赫魯雪夫的回憶錄記載,在1949年底,北韓領導人金日成曾率領代表團訪問莫斯科,晉見史達林,目的是想探詢北韓準備以刺刀在南韓建立與北韓一樣政權的意見。

當然,史達林不反對這樣的鬥爭,因為這是朝鮮的內政問題。史達林告訴金日成:仔細考慮並做好準備、評估後再來討論具體方案。不久,金日成又來莫斯科見史達林,表示他們已經準備妥善,有把握取得勝利。但史達林擔心美國會干預。金日成說,速戰速決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雖然如此,史達林還是請毛澤東對金日成的提議表示意見。毛澤東表示,他贊成金日成的提議,並主張這戰爭是內政問題,應該由韓國人自己解決。

 

韓戰改變美對台政策

 

爆發韓戰兩天後的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推動「台海中立化」政策。名義上是不希望韓戰擴散到東亞其他地區;而真正的目的則是要阻止中共對台灣動武。在此意義上,韓戰扭轉了兩岸的軍事局勢。

1949年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慘敗,退居台灣。美國國務院認為,1950年內台灣可能落入中共之手;國防部和聯合參謀本部也同意這種看法。

1950年1月5日杜魯門說:「今日,美國在台灣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權益,也不希望在台灣設立軍事基地。美國不會選擇被捲入中國內鬥的道路。與此同時,美國也不會對在台灣的國民政府軍給予軍事援助或派遣軍事顧問。」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更說,對於連結阿留申、日本、琉球、菲律賓一線,美國有防衛的直接義務,對其他地區則沒有特別的義務;該年4月,林彪麾下的中共第四野戰軍進攻海南島,擔負著攻擊台灣任務的粟裕第三野戰軍,一個月後攻占了舟山群島。這種情勢發展,使美國國務院更加看衰國民黨。

有備而來的北韓軍攻打南韓,勢如破竹,遂讓人民解放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發豪語說,以朝鮮解放5周年的8月15日為目標,距我們將在「全朝鮮隨處能夠看到插自由獨立旗幟的日子已經不遠……,朝鮮人民解放軍具有完成這種高貴目標的條件。」

的確,當時南韓和美國軍隊敗退到韓國最南端的釜山,幾乎已無路可退。但以美軍為首的聯軍於9月15日登陸仁川,戰況隨之改觀。9月26日,登陸仁川的聯軍與從釜山北上的部隊滙合,28日奪回漢城,大致恢復了爆發韓戰前的狀態。

 

陸為「抗美援朝」參戰

 

杜魯門回憶錄說,9月27日華盛頓對東京有如下指示:「他(麥克阿瑟)說他的軍事目的是要『滅北韓軍』。為達到此目的,他被允許在38度線以北從事軍事作戰……。但這以蘇聯軍或中共軍沒有派大量部隊到北韓,也沒有這樣的意圖,我國軍事作戰以沒有被蘇聯和中共反的可能為前提。」此處所謂的38度線,是1945年2月雅爾達會議時,美、蘇軍事當局約定一旦日本投降,38度線以北的日軍向蘇軍投降,38度線以南日軍向美軍投降的權宜措施。

對於杜魯門准許麥克阿瑟北進,突破38度線一事,中共總理周恩來10月3日對印度駐北京大使巴尼卡說「聯軍如果越過38度,為援助北韓,中國將派遣軍隊。但如果只是南韓軍隊越過38度線,中國不會採取這樣的行動。」印度遂將這訊息轉告華盛頓,但杜魯門卻認為這是「共產主義者的宣傳」、「是想威脅聯合國的大膽企圖」,對之不屑一顧;並指示麥克阿瑟:「只要認為有成功的可能,你應該繼續你的行動……。」

麥克阿瑟曾經向杜魯門評估,認為中共應該不會參戰,但1950年10月25日,大陸在「抗美援朝」的大旗下毅然參加韓戰,顯然麥克阿瑟對當時中國大陸的研判失準。

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世界多認為中華民國政府要「玩完了」。但隔年6月25日竟意外發生韓戰,兩岸係起了180度轉變,台灣受到美國極度重視,重新開始軍援和經援台灣(到1965年7月才停止),台灣得以在新的國際局勢下存活下來,但這也造成兩岸長期對峙,直到今日。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