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總理去世至今已經滿45周年了(1976年1月8日)。我們懷念他,因為他是兩岸自1949年分隔後,首次會見來自台灣人士的大陸最高層級領導人。筆者有幸從陳逸松先生口中聽到當年他與周總理的會談內容。
兩岸自1949年以後就完全隔絕了。這個水都不滲漏的人為隔離壁壘,直到1970年代初期才開始變化。這個變化的外部環境是中美關係的解凍,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了聯合國的席位。而台灣這邊的因素則是,1970年底、1971年初,在美國、歐洲爆發了台灣海外留學生的保衛釣魚台運動。經過這個運動,海外的台灣留學生開始有機會瞭解、認識新中國。
首先,有五位台灣留學生在1971年9月赴大陸訪問,這是1949年以後第一次有來自台灣青年的大陸行。周總理1971年11月17日接見了他們,談話從晚上9點多至淩晨4點。之後陸續有保釣留學生和華僑赴大陸訪問,而周總理又接見了三批訪問團。
當時生活在台灣島內的人依然無法赴大陸,即便有人想通過香港、日本前往,但都擔心回台灣會有牢獄之災。在這樣的環境下,陳逸松先生1973年趁他出遊日本、美國,毅然接受周恩來總理的邀請到了北京,造成轟動。可以這樣說,陳逸松是自1949年後第一位從台灣到大陸的台灣省籍知名人士。
陳逸松1931年東京帝大法學部政治學科畢業,並獲文官高等司法科合格,成為律師。早在1930年代,台灣共產黨遭受日本軍政府迫害時,陳老便曾挺身為之辯護。他們都是台灣早年在日本統治下為謀求台灣解放,具有現代科學社會主義認識的先知先行者。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陳老是處理委員會的成員。五、六十年代,陳老在台灣執業,廣結善緣、是知名的律師,影響力很大。陳老曾競選台北市長,敗給國民黨籍人士。不論是在日本統治時期,還是光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陳老一直進行不屈不饒的抗爭,這是歷史的公論。
我是1975年3月11日和其他6位台灣省籍的朋友第一次從美國到大陸的。當時,對台的工作是由周總理直接領導,具體的工作則由羅青長負責。我們到北京後,在3月20日下午,應我們的要求,接待部門安排了我們和陳逸松先生夫婦在華僑大廈見面。我們和陳老夫婦素昧平生,都是第一次見面。
我記得陳老比我大40歲。當時陳老已年近70,而我30不到,是兩代人。我至今尚能記得當時的情景:大家能在異地的北京見面,既感欣喜,像是回到了家鄉一樣,但談及台灣的親人又有無限感慨。當時陳老向我們講述了不少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日本統治的事情,也講到二二八事件,五、六十年代台灣的白色恐怖等等。陳老也鼓勵我們多為台灣的前途奮鬥。
陳老還提及他三次和周總理談話的情況。陳老向周總理敘述了台灣人民的處境、心結,周總理詳細詢問了台灣的人民生活狀況,並表達統一後會尊重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的意願。當時周總理雖然日理萬機,又患病在身,但他對來自台灣的人包括留學生,總是熱情洋溢,真誠相待,不恥下問,想瞭解台灣的情況,有時通宵徹夜談話,長達八小時。陳老提及,有一次,周總理只能在陪外賓出訪的途中,在火車上約陳老談話。
在北京期間,我們曾多次到陳老居住的王府井金魚胡同宅處,和陳老長談。這些雖已是46年前的往事,但至今仍歷歷在目。陳老在大陸這段時期的經歷,包括他對大陸法制建設的意見,在他的回憶錄中有詳細的記錄(《陳逸松回憶錄,戰後篇》,曾健民著,聯經出版,2015)。
最近,清華大學圖書館保釣資料收藏研究中心的何玉在《周恩來年譜(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中發現這樣的記載:1973年6月19日,會見並宴請台灣知名人士陳逸松和夫人,闡明對台灣問題的看法,指出:我們希望儘快解決台灣問題,但「傳檄而定」的時候還沒有到。要造成一種形勢,把各種條件都估計足,目前,國際形勢是最主要的條件。
1983年後,陳老則常住美國。記得八十年代末,陳老夫婦曾回北京,我們還曾一同遊玩了大觀園景區。1997年,我到美國參加學術會議後特別到休士頓,拜訪了陳老夫婦。這也是我最後一次和陳老見面。陳老於2000年7月5日在休士頓去世。
陳老一生閱歷豐富,經歷整個20世紀,是台灣現代史的見證者,是台灣人寶貴的財富。
今天,兩岸關係已和50年前大不相同。然而,我們不應忘記今天兩岸和平發展,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是包括如陳老這樣的多少人,經過多年有血有淚的努力,才實現的。陳老當年能衝破阻禁來到北京,見到周總理,詳細討論台灣問題的解決,應是兩岸關係史上重要的一頁。緬懷前輩人所付出的艱辛,以激發後人繼續奮鬥,則是我們緬懷陳逸松等上一代人的意義所在。
(作者係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