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E-2預警機的最新發展|宋磊 在 Facebook 上分享!

      E-2鷹眼預警機是美軍航空母艦上一款負責空中預警、情蒐、指揮的旋翼機,原則上每艘美軍航母配有4-6E-2飛機,不但能為艦載機聯隊提供指揮預警,更能延伸航空母艦的偵測距離,提供更為完備的情蒐,縱然已服役超過40年,仍是美國海軍相當重要的機種。

 

開發背景

1950年代,美國海軍正在找尋一款預警機,希望能為艦上的飛機提供更為完善的指管情資,格魯曼公司接下此重大任務,按照美國需求進行開發,起初該機命名為W2F-11960年代改名為E-2A,並在1964年正式服役,成為美國海軍當代最為重要的預警機種。

為增加該機的性能,格魯曼公司持續改良,最終在1969年間E-2B正式出爐,最大的改變在於航電設備的改進,同時將美國海軍當時的E-1預警機正式除役。為持續強化E-2預警機的性能,格魯曼公司多次透過與美軍交涉,最終在1971E-2C預警機正式亮相,不但讓美國滿意,E-2C特別強化了相關的電子作戰系統,也優化了機上的冷卻系統,讓整架飛機能夠順利地服役於航空母艦。

目前E-2的用戶包括美軍、法國、日本、以色列、台灣等,美軍擁有超過70多架E-2飛機,日本則擁有13架,法國擁有3架,台灣則擁有6架。

性能參數

整體上來說,E-2預警機外觀的最大特色在於,機背擁有一個圓形的雷達罩,在飛行過程中,雷達罩理論上會成為飛行時的阻力,但透過特殊設計反而能夠提升升力,第一代的E-2A使用AN/APS-96雷達,能夠同時追蹤超過256個目標,指揮30架飛機作戰,該性能也是E-2預警機的最大賣點。

整架E-2預警機由5位機組人員操作,除了擁有2名飛行員外,後座3名成員包括雷達官、戰術資訊官、航空管制官;長度超過17公尺、翼展超過24公尺,為適應航母上狹窄的空間,機翼能透過收縮方式減少存放空間。最大起飛重量約26,082公斤、空重約18,234公斤、配有兩具渦輪發動機提供動力,因此在空中的最快飛行速度每小時約650公里。

為節能航空用油,E-2預警機會以「巡航模式」的速度飛行,每小時大約能以474公里的速度飛行,最大飛行高度約10,600公尺,飛行時間能以6-8小時為限,理論上一個空中預警中隊配有4-6E-2飛機,能為航空母艦提供全天候的空中預警。

參戰經驗

E-2預警機因服役時間長久,曾在兩場戰役表現優異。1981819日,位於地中海的美軍E-2預警機,事先偵測到來自利比亞的兩架SU-22戰機的突襲,使得美軍兩架F-14戰機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就將其擊落,驗證E-2預警機的事前偵測能力。

198269日,以色列空軍在4E-2飛機的帶領下,引導以色列近百架戰機,成功摧毀敘利亞綿密的防空網與預警雷達,讓以色列空軍免於敵方防空飛彈的攻擊。上述兩個案例是E-2預警機較為出色的戰役。

最新改良

邁入21世紀後,美國海軍為延續E-2預警機的使用效率,並以「節能成本」為由,仍對E-2預警機做出改良。最新改良的E-2預警機為E-2D「先進鷹眼」預警機,此機換裝全新的「AN/APY-9電子掃描陣列」(ESA)雷達,該雷達採用「模塊化」結構,可與「神盾」戰艦上的雷達配合,增加機艦雙方的「協同作戰能力」(CEC),同時新型雷達能針對無人機、隱形戰機進行偵測,大幅提升整體的作戰效能。

客觀來說,E-2系列預警機外觀差異不大,但美軍仍針對不少細節做出改善。在氣動外型上,E-2D預警機換裝「NP2000螺旋槳」,該螺旋槳採取數位化控制、噪音更低、減少零件項目,也間接降低維修成本的壓力,為已捉襟見肘的美軍來說是一大福音。

另外,美軍為增長E-2D飛機的飛行時間,特別安裝空中加油能力,使整架飛機的任務時間能夠延長至8小時。又為提升E-2D預警機的飛行能力,安裝一款「嵌入式衛星通信」(SATCOM)天線,過往的E-2C預警機則使用「錐形衛星通信天線」。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大幅降低E-2D飛機的氣動阻力,增加預警機的滯留時間、提高單發動機的爬升率和改善全機的飛行品質。縱然E-2D外觀與過往機型差異不大,但其優異的性能已能應付21世紀的作戰環境。

新型的E-2D預警機正從以往提供「航母打擊群」與艦載機資訊的角色,轉變為承擔整個戰場的「指揮與管制」角色。換言之,E-2D飛機已是美國海軍下一代最為重要的指管角色之一。

目前除了美軍積極更換老舊的E-2C機隊外,海外買家日本已於20156月採購4架,總額約17億美元;法國海軍於2020年採購3架,總金額約20億美元。高昂的售價是E-2D的最大缺點(每架平均4.2億〜6.6億美元),買家必須務實衡量自身財力,否則只會毫無節制地增添財政負擔。

結論

E-2系列預警機因服役時間久、戰場經驗豐富,故能成為各國仿效研製的角色,其中大陸海軍的「空警-600預警機」預計在2022年服役。在開發航母預警機的道路上,至今只有美國與中國大陸具有自主研發、生產的能力,未來兩國海軍皆有能力擔負更大的責任。

 

(作者係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