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三夫」共論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吳雨宸 在 Facebook 上分享!

    2月28日下午,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在台灣會館舉辦了一場「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報告會,三位名字都帶「夫」的主講人齊聚一堂,分別從政治、文化、經濟角度,剖析甲午戰爭對近代中國的重要影響。在京青年台胞台商及青年代表近200人參加了報告會。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說,1894年11月,甲午戰爭還在進行之時,孫中山先生建立了興中會,第一次發出「振興中華」的吶喊。正是中華兒女不屈不撓地拼死奮鬥,一心一意救亡圖存的精神與行動,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孫亞夫說,日本強行霸占台灣後,台灣人民面對優勢軍事裝備的日軍進攻,進行了殊死的武裝反抗,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保家衛國的歷史壯歌。1945年,台灣重回祖國懷抱,但僅僅四年後,又因國共內戰,兩岸對峙至今。台灣與大陸雖尚未統一,卻不能影響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

孫亞夫認為,儘管台灣民眾選擇不同的生活模式,擁有不同的歷史記憶和現實感受,但始終有一種最樸素、最本質的因素將海峽兩岸連在一起,「這就是兩岸同胞是骨肉天親,血脈相連。」孫亞夫說,「兩岸同胞應攜手推動和平發展,共同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從經濟領域分析了甲午戰爭對中國造成的影響。林毅夫說,從戊戌變法、民主革命、五四運動到社會主義革命,中國人一直在努力,但在1978年以前,中國的人均收入連當時最貧窮的非洲國家的1/3都不到。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35年後,國民經濟以每年9.8%的速度飛快增長,從一個貧困中的國家,一躍發展成人均收入達到6300美元的上中層社會,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蹟。

林毅夫說,從日本、韓國等發展經驗來看,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期至少還能延長20年。在中國大陸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兩岸青年無論想在商業、政治或是學術等領域發展,都將大有可為,獲得廣闊的平臺與空間。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能實現中國夢,還將給其他國家帶來借鑒,這將是兩岸青年的神聖使命

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探討了甲午戰爭在文化上衍生的議題。「甲午一役日本戰勝,喪失了過去長時間對中國文化所持的尊敬,漢文學便陡告衰退。」他說,「這其實是日本社會風氣從尚文到黷武的表現,隨著漢文學的沒落,日本文化品質也開始下滑。」

汪毅夫說,日據台灣當局對中國文化經歷了一個從籠絡到限制的過程。大體而言,1895年至1902年為籠絡政策,1902年以後為限制並逐步轉為全面壓制中國文化的時期。汪毅夫強調,甲午之役使日本漢文學在日本本土衰退,顯示日本文化變質下架的行情;甲午之役以後,日本漢文學在台灣的延伸,則證明中國文化永不言敗、永不告退的影響力,證明中國文化魅力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