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透視「轉型正義」真意圖|王武郎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民進黨版「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號稱要「還原歷史真相,促進社會和解」,其實卻是爭奪話語權,建立「台獨分離主義」秩序的道具。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3月底經民進黨推出後,隨即以很快的進度舉辦了兩場公聽會,期間各界對該草案內容及執行問題提出不少批評,絕大多數的人皆了解,這是民進黨將「轉型正義」工具化,目的是要通過清理兩蔣在台統治歷史、清算國民黨不當黨產,作為弱化國民黨及「去中國化」的一環,如此解讀固然無誤,但低估了民進黨及獨派假借落實自由民主憲政之名,實質建構「台獨分離主義秩序」的意圖。

 

切割歷史以「去中國化」

 

首先應看到,在二合一選舉大勝後,民進黨挾立院過半的優勢,在新會期一開始即推出該草案一定具有特殊意義和意圖。對主張「台獨」的政黨而言,面對當前的時空背景、兩岸關係情勢,特別是在大陸以武力保台的威懾下,獨派不敢跨越「法理台獨」紅線,進行所謂的「革命造法」,但他們可以利用「選舉造法」推動政治轉軌,進行所謂「中華民國2.0」、「中華民國是台灣」的作業。

這樣才能明白該草案中民進黨特別採取「威權統治時期」用語的意義。民進黨以這個屬於政治統治、社會管理範疇的概念,置換了「動員戡亂」時期、「戒嚴」時期等屬非常時期的法制用語,將民眾曾經生活過的台灣光復、國共內戰、兩岸對峙及冷戰之下的歷史進行重新詮釋。目的是要通過立法,爾後可把兩岸間在一個中國脈絡下的法理與歷史關係和事實,刻意遮蔽、虛化連結,就像教科書把中國史與台灣史切割開來教學一樣。

其次,草案中所規定的威權統治時期,顯然是從二戰結束日本宣布投降日起,到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為止,此一具體歷史內容民進黨也刻意不說明,理由是,該提法源自獨派分離史觀。民進黨出於對台灣民主制度改革成績的自傲,也抓住台灣民眾長期受戒嚴統治及反共恐共的苦悶心理,主觀認為台灣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即應追求自立,要是台灣連結了中國大陸就會墜入威權制度,於是結合反中宣傳,以「去歷史」的方法「脫內戰」,再進行「去中國化」的訴求。

上述兩點正是民進黨急切推《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企圖建構「台獨分離主義秩序」的主要動機,這也跟蔡英文至今仍刻意迴避「九二共識」,而只說「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相呼應。換言之,台獨分離主義者想要在「非統即獨」界限內,借由「中華民國現行憲政」而用「兩個中國」來包裝「一中一台」,逐步推行「脫中」運動。

 

轉型正義淪為台獨道具

 

然而,就「轉型正義」來說,綠營以其政治立場裁剪、重編歷史的作法,恰是對還原歷史真相的一種諷刺。譬如:日本殖民統治的嚴厲、苛刻更甚威權統治,為何不把侵犯人權的日本殖民統治遺址定性為不義的。台灣民眾因結束殖民地身分而產生的解放感,正好是民進黨嘴裡威權統治時期開始的1945年8月15日,當時大部分台灣青年隨即拋棄虛擬的日本人意識,重做中國人,思考建設台灣為中國的模範省。而且把威權統治時期止於1991年4月30日,其背景正是解除戒嚴、兩岸關係進入歷史性融冰期,當時除了國統會成立、制訂「國家統一綱領」,稍早前也對多達88條冠有「非常時期」、「戡亂」及總動員法規等進行檢討,接著廢止「懲治叛亂條例」等,這些皆是「轉型正義」範疇民主改革,則說明了兩岸關係的和解改善有利於台灣社會內部的改革。

此外,還應看到,1991年後,民進黨進入「台獨建國」運動階段,以及陳水扁上台後推動「法理台獨」,都造成台灣嚴重的社會動盪、兩岸關係惡化,使得「轉型正義」難以推動,其間固有國民黨無自省的自覺而失去政治主動,但民進黨也只能在借用維持「中華民國憲政」的現狀下,始有進行屬於民主改革的「轉型正義」的機會。這是否說明民進黨及獨派自身,本質上也存在著破壞民主的性格,並且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即當民進黨與獨派用「去歷史」的方法對待具歷史性的「轉型正義」,就沒有真正落實的可能。況且,按其意圖是要建立起更具絕對性格的憲政秩序權威,這樣的「轉型正義」恐將淪為台獨運動的道具。

亦即,當民進黨設置「威權統治」的概念,就掌握了政治鬥爭的話語權,也得以宣稱為確立或落實自由民主憲政,而可以否定「威權統治」的合法性。

草案第五條、第六條所指雖是清理過去兩蔣在台統治的歷史,但也可視為一種因應未來形勢需要的政治宣傳,指控對手危害自由民主憲政,以此建立起「台獨分離主義」秩序。不難發現,民進黨正謀劃如何以「反中」為「政治正確」,高居台灣政黨競爭、兩岸政治變局的攻擊點上。

 

(作者係勞動人權協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