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從兩岸角度看台灣民主的特徵|徐青 在 Facebook 上分享!


   站在兩岸關係的角度上,筆者觀察認為,台灣民主運動的歷史脈絡決定著台灣民主的本質特徵:一是「反中」、「反國民黨」成為合體;二是「反中」、「反國民黨」與台獨運動相結合,並不斷尋找新的動能。筆者也以為,這兩個本質特徵使得台灣的民主品質難以提升,而蔡英文提出的「公民路線」正是「台獨」、「反中」、「民主」運動的最新發展,它嚴重阻礙著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

一、難以擺脫「反中」、「反國民黨」的歷史宿命。台灣民主運動的本源是黨外勢力反對國民黨「中華民國法統」與對台灣統治權的不相符,而造成政治資源不均,這也導致國民黨與黨外勢力處於敵對狀態。這一敵對狀態雖然隨著國民黨的本土化、七次修憲、開放政治資源給台籍人士而有所改變,但迄今,有關中華民國法統的有或無,國、民兩黨仍然在「民主」的旗號下進行著「不獨」與「獨」的路線鬥爭;加之,國、民兩黨都要迎合西方「普世價值」以換取國際支持,於是,「民主」、「反共」遂成為一體兩面,「民主」、「反中」成為合體。這是台灣民主難以擺脫的宿命,也是台灣民主品質無法提升的根源。

二、「民主」與「台獨運動」結合。發起於1970-80年代的台灣民主運動,目標本在反國民黨堅持中華民國法統而導致政治資源分配不公,但當民進黨所獲政治資源已經轉質為執政資源後,民進黨則利用民主運動成果進行首次台獨實踐,雖然證明法理台獨之路行不通,但卻收到「台灣主體意識」的成果。在民主運動與台獨運動的實施過程中,一方面兩者獲得結合,另一方面則不同程度出現滯礙,即法理台獨運動完全碰壁,台獨之路需要重新尋找可行的路徑;以獲取政治資源為目標的民主運動雖完成階段性目標,但同時也出現瓶頸,需要有新的動能。

在這種背景下,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中斷了法理台獨運動進程,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也推進到大陸對台灣社會全方位的影響正不斷彰顯,經濟整合必須碰觸政治層面的階段,並已經影響到台灣的選舉。

這大大加深台獨勢力的恐懼和焦慮,民進黨的路線轉型嘗試更讓獨派不滿與擔心,可以說台獨基本教義派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中出現新問題、新矛盾中,找到了新動能,而作為2016年大選前哨站的2014年地方選舉、國民黨執政滿意度的低落,則成為新一波台獨運動的起爆點。因此,在兩岸關係努力突破政治瓶頸之際,2014年開年,台獨勢力進行了強勢反撲,並以一些具有台獨理念的年輕世代為先鋒,開啟第二波「民主運動」。而這波「民主運動」直指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其內涵則是公民對台灣前途走向的政策參與和監督。

三、「公民路線」將「台獨」、「反中」、「民主」相結合而路線化。「反中」與「民主」的緊密結合,歷來是台獨團體與民進黨共同的鬥爭策略。在法理台獨已被邊緣化的情況下,民進黨不敢昭示台獨目標,但以「民主、自由、人權」來暗渡陳倉,並將這些「普世價值」與「反中」、「反國民黨」緊密結合,成為一體兩面。於是「民主、自由、人權」遂取代台獨成為台灣社會的神主牌,也成為一切政黨政爭、統獨鬥爭操作的幌子。

蔡英文與王丹等大陸民運分子合作,在台灣的大學校園展開多年的「民主反中」教育,對青年學生的影響極大,並在學運中驗證成果。

王丹2009年5月赴台期間,與蔡英文兩人針對「兩岸民主與人權發展現況」交換意見,雙方不僅「反共」、「民主」理念契合,而且都重視以兩岸公民社會交流「促成中國民主化」。為此,2010年底五都選後,蔡英文捐資在民進黨「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成立智庫,專責研議兩岸交流的「第二軌道」。同年12月20日民進黨中生代羅文嘉與王丹成立策劃一年的「兩岸民主與文化交流研究室」,作為每年一次推動兩岸民間社會對話的平台。王丹強調,「接觸共產黨,是接觸中國的今天;接觸公民社會,是接觸中國的明天」,認為兩岸交流「不能被國與國、黨對黨壟斷」,而是要「加入公民對話聲」。

2011年王丹在台創辦雜誌《公共知識份子》,並成立「華人民主書院」,赴各大學舉辦講座,宣揚「反共」、「民主」理念,並提供其自身的「大陸經驗」。從2012年台灣大學生團體組成「反媒體壟斷巨獸同盟」,發起反「旺中案」學運,到2014年3月以學生為先鋒反服貿運動,都彰顯出「民主」、「反中」、「反國民黨」的觀念訴求。

蔡英文承接的正是台獨實踐與第二波民主運動的進程。台獨運動與第二波民主運動的目標不僅是一致的,而且與蔡英文的理念相合,兩者可以自然而然地有機銜接,因此她對承接第二階段的「民主運動」信心滿滿,也就在2014年4月宣布競選民進黨主席,並拋出「公民路線」。

「公民路線」預示著民進黨完成了「台獨」、「民主」、「反國民黨」、「反中」多面一體的路線化,將嚴重阻礙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