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希望在不預設前提下展開「蔡習會」,然從她先前稱「中國大陸」為「中國」、又呼籲國際共同「制約中國」來看,「蔡習會」恐怕遙遙無期。而隨著激進台獨路線已抬頭,年底的地方選舉也加入了國家認同的爭論。
兩岸議題已成選戰主題
首先,面對2018年台灣地方選舉,由於將近十餘項公投項目綁大選,這將導致原為地方性的選舉,隨著選戰激化上升到高階政治,例如以台灣名義參與東京奧運會。同時,台北市長選舉也因深綠選民質疑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為「親中」路線,使得兩岸議題成為選戰中的重要主題。
國民黨的「一中各表」、「終極統一」路線,將成為統獨光譜中最為「主統」的一端。民進黨則因質疑「兩岸一家親」,並提出「台灣價值」,而成為統獨光譜「主獨」的另一端,此時,在政治光譜上,柯文哲的兩岸路線反而成為一條「中間路線」。
民進黨不願與柯文哲在選舉中合作,源自柯文哲的兩岸論述,尤其是他呼應習近平「兩岸一家親」的說法,引發深綠基本教義派反彈,即便黨內人士提出自行提名等同禮讓國民黨之說,亦仍被批判身為第一大黨卻持失敗主義之論,不關注姚文智、柯文哲、丁守中並非勢鈞力敵的三強鼎立,而是呈現不等邊失衡的三角戰略合作關係。
姚文智因其民調低迷,在選戰初期標榜激進台獨路線,藉此拉攏深綠選民回巢,以鞏固傳統票源,儘管在策略上或有所需要,但一旦形象定型,則難以拓展票源。
其次,姚文智採取在南部選舉時的激進路線打選戰,恐怕不利於吸納中間選民,難以支撐民進黨籍候選人在台北市當選。以往民進黨選舉的政策論述較為開放,能整合「深綠、淡綠、中間」;然此次北市長選舉恐怕是涇渭分明,過於深綠的路線,將使淡綠及中間選民遲疑不前。
尤其是,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在為姚文智造勢場合公然提出「九二共識無共識」,批評白色力量表現讓人失望。然白色力量非由其一人總其成,陳菊之論恐會驅趕中間選民至柯文哲或丁守中陣營。而姚文智提出選擇丁守中就是選擇「九二共識」,選擇柯文哲就是選擇「兩岸一家親」,將柯、丁路線劃分成親中路線。
民進黨操作激進台獨路線
民進黨當局在兩岸政策上採取自我防衛措施,透過政治行銷,不斷建構與激化台灣本土意識、操作危機總動員,運用「大陸對台壓制措施」,掩蓋實際的兩岸治理困境,「大陸因素」反成為民進黨在選舉中動員族群、政黨、階層的集體誘因。他們將大陸對台的硬策略,即運用外交打壓、軍事恐嚇;及軟策略,即對台的懷柔,包括社會融合、利益吸納,把大陸對台政策形容成包裹「糖衣」的「毒藥」。
最後,民進黨領導人及部會首長對大陸當局立場趨於強硬,試圖運用大陸對台的壓制,轉移民眾對執政黨施政的不滿,升高民眾對大陸當局的敵對意識。這是將「台灣問題」國際化的一環,操控「被打壓」、「受迫害」的弱者形象,使其兩岸政策及獨立路線更具道德性形象,藉此轉移人民對其兩岸治理能力不足的質疑,也把台灣國際空間日益緊縮、甚至發生雪崩式外交,歸咎「完全責任」在大陸當局,使其成為台灣選舉中的超級助選員。
不過,獨立自主的中間選民並不一定會受激進路線影響。從2005年、2006年及2008年選舉來看,封閉性、衝突性的兩岸政策論述及台獨路線,反而降低民眾對民進黨的支持,特別是中間選民往往因激進台獨路線對民進黨更為不放心。綜觀民進黨贏得大選皆是採行中間路線,2000年大選獲勝在於提出承認中華民國及「新中間路線」、2016年獲勝則是提出遵循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及維持現狀主張。換言之,激進主張訴求未必對民進黨選情有利。
操作大陸因素未必奏效
大陸當局選擇在台灣選舉期間誘使台邦交國與台斷交,顯示它已排除「選舉因素」對兩岸關係主導權的影響。一旦選民認為「責任在台灣當局」,將會反過來質疑其治理兩岸關係的能力及政治責任,反而不利於其選情。
此時若蔡英文執政也產生貪腐問題,這更會降低其執政的正當性,減損其操作「大陸打壓」的道德性訴求,2008年大選前因爆發扁貪腐案,即降低台獨激進路線、台灣正常國家運動及防衛保守型兩岸政策的道德性訴求。面對2018年地方選舉,蔡英文施政滿意度僅達三成,近七成不具信任感,選戰中操作「大陸因素」是否奏效,似乎不無疑問。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