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台灣公布招收大陸學位生情況,與前幾年踴躍報考、錄取人數一路攀升相比,今(2017)年陸生赴台就讀熱情大減。特別是學士班陸生錄取人數僅有944人,比去年減少44%,達近五年來的最低值。
陸生赴台人數驟減
2011年台灣開放陸生赴台攻讀學位,是馬英九推動兩岸交流的重要政績之一。當時兩岸往來較為密切,帶動了陸生赴台意願,學位陸生人數一路從被稱為「陸生元年」的975人,增加到2015年的3,119人。
去年蔡英文上任後,兩岸共同政治基礎被單方面破壞,台灣各高校招收陸生情況已不盡理想:學士班報名人數僅為3,818人,比2015年的4,817人少了千人,是自2011年起開放招收陸生以來首度下降,降幅達21%,最終錄取1,693人,比2015年減少約16%。今年核定招生人數減至1,000名,而陸生報名人數進一步暴跌,只剩1,906人,最終錄取944人。其中,一般大學錄取747人,科技院校錄取197人;公立大學錄取155人,私立大學錄取789人。
碩博士班招生方面,今年台高校核定招收博士生383人,碩士生1,117人,總計1,500人,比去年1,564人微降。最終,共有1,201名陸生被錄取,其中博士班294人、碩士班907人。雖然錄取人數比去年共增加144名,但這主要是因為2013年起錄取的大陸學士生大幅增加,比2012年增加近一倍,而今年這一批學生剛好畢業,由於他們或多或少適應了台灣高等教育模式,又不願提前面對大陸激烈的就業壓力,因此,有一部分選擇繼續留台深造。其次,由於台灣目前承認大陸18所音樂、藝術、電影院校的學歷,而這正是台灣高校具有一定優勢的學科,不少藝術類學生因新鮮、好奇而選擇赴台就讀,如今年碩博士班的美術類專業,成了陸生最青睞的前10名科系之一。
兩年制學士班(二技)招生方面,自2015年底「習馬會」後,招收名額已由1,000人上調至1,500人,今年仍維持1,500個名額不變,共有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北及遼寧等8個省市,共81所,獲得台灣認可的專科學校應屆畢業生具有報名資格。然而,去年陸生報名並不踴躍,最終僅招到285名陸生。再看今年,台灣院校僅招到175名陸生,與1,500名招生名額相比,今年台灣「二技」招收陸生情況十分慘澹。
陸生來台就讀情況
從院校分布來看,多集中在老牌名校。其中,學士班以私立大學為主,碩博士班則是公立大學的天下。一方面,學士班招生中,今年台公立大學仍僅維持5個招收大陸學位生的名額,招生情況影響不大。錄取陸生人數較多的依然是老牌私立大學,前3名分別是銘傳大學、淡江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而去年則是淡江大學、銘傳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第4至第10名去年完全一致,依序為:逢甲大學、輔仁大學、東海大學、中原大學、靜宜大學、世新大學及實踐大學。另一方面,碩博士班招生中,除陸生招收情況一向較為突出的輔仁大學,可以跟名牌公立大學一比高下外,碩博士陸生多集中在公立大學。如今年招到最多陸生的仍為台灣大學168人,其次是政治大學138人、輔仁大學108人、新竹清華大學99人和成功大學67人等,錄取院校的名額排列與去年一模一樣。
從專業選來看,學士班與碩博士班陸生所熱衷的科系差別不大,只是順序稍有變動。最受學士班陸生歡迎的專業是電子工程,共4,823人次填報,其次分別為企業管理、財務金融、外語、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等。而最受碩博士班陸生喜愛的專業則是企業管理,往下依次為電子工程、財務金融、大眾傳播、綜合設計、中文等。其中,電子工程、企業管理、財務金融,以連續多年成為最受陸生青睞的專業前三名。
從生源地來看,浙江省始終位於陸生報名的8省市之冠,今年以768人報名、錄取445人蟬聯第一。福建則連續多年位列第二,今年共538人報名、錄取209人。遼寧作為第二批開放陸生赴台的省份,自去年起已超越廣東省,成為報考人數第三多的省份,今年193人報名、錄取101人。
多因素影響陸生赴台意願
與開放之初相比,陸生對報考台灣高校熱情大幅減退,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兩岸大環境氛圍不佳。蔡英文上台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給大陸學生及家長造成「台灣敵視大陸」、「兩岸關係緊張」的印象。不僅大陸多數學生無法接受在一個執政當局主導「台獨」的地方讀書,就連已經在台讀書的陸生也希望早點結束學業,離開台灣。與2015年首屆畢業陸生高達46%的留台意願相比,今年只有37%的大學畢業陸生選擇留台讀研。
此外,蔡英文當選後不斷製造風波阻撓、破壞兩岸民間交流,如擴大渲染「一中承諾書」事件,並揚言開罰,企圖鉗制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又如蓄意捏造「陸生共諜案」,並大肆炒作「大陸對台滲透」等,為相關轉移輿論焦點、為相關立法議題造勢,這些都進一步影響了陸生對台觀感和赴台意願。
二、高等教育含金量降低。受「少子化」影響,台灣許多大學,特別是私立大學遭遇生源危機,近五年來,許多高校的招生缺額都高達4、5萬個,面臨整併、倒閉風險。據台灣教育部估算,2028年台灣大一新生將僅有15.7萬人,比起現在的25萬人,減少將近10萬人。馬英九時期開放陸生赴台,適時填補了生源的空缺,大陸成為台灣境外生最大來源地,每年從大陸學生收費就達數千億新台幣。蔡英文上台後,利用「新南向政策」大力招收東南亞學生,效果卻十分有限,在生源不足、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不斷喪失。
根據英國《泰晤士報》公布的2017年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大學僅位列第195位,其他高校的競爭力更日漸衰弱。反觀大陸高校整體實力大幅上升,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已分別躍至第29位和第35位,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的世界排名也位於台灣大學之前。因此,不少大陸高中畢業生即使有意願赴海外留學,也多以美國、英國、香港的世界一流名校為首選。
三、歧視性政策及不公平待遇嚇跑陸生。大陸方面不斷推出新舉措,為台生到大陸學習生活提供更多便利,2006年開始,台生在大陸大學讀書的學費等同於本地生,2013年大陸台生可享受大陸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今年又公布20多項便利台灣青年到大陸學習、生活、就業、創業的政策,包括允許成績不佳的台生先至大陸大學讀預科,並且把台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的門檻,由「前標」(前25%)放寬至「均標」(前50%)等。不過,陸生不僅不能在台灣獲得實習機會,更不可在畢業後留台工作,在校園競選學生會幹部會被「查三代」,還會有莫名奇妙的「共諜」陰影上身。特別是健保問題,一再淪為台灣當局政治操縱的工具。蔡當局雖同意陸生「納保」,卻機關算盡,將陸生等同於「外籍生」,造成陸生必須繳交全額保費,填補台灣的「健保預算」缺口。不少陸生直言,最想對打算赴台念書的學弟學妹說的話是「別來了!」
教育交流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開放陸生赴台之初,陸生作為兩岸青年交流的使者,其勤奮刻苦、眼界開闊,不僅給台灣師生留下深刻印象、帶動台灣高校的學術氛圍,也促進了兩岸青年的相互理解與情感認同。如今,民進黨當局一意孤行,使兩岸青年往來的大門被窄化,這勢必會影響兩岸關係長遠發展和經濟社會融合的進程。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