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目錄

左右為難,梅克爾勝選分析|張一飛 在 Facebook 上分享!

 

梅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得票率創歷史最低,但仍領先其他黨派,梅克爾也第四次連任德國總理。9月大選中,最大黑馬是「德國另類選擇黨」,其首次進入國會,對德國未來的政治生態有何影響,受到關注。

 

 

梅克爾將組聯合政府

 

  克爾總理代表的基督民主聯盟(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 CDU)與基督社會聯盟(Christian Social Union, CSU)在德國國會裡是理念相同的一個派也稱聯盟派(Union Faction)他們因理念相同雙方同意在聯邦國會裡不互相競爭。在巴維瑞亞省(Bavaria)只有CSU競爭,因CSU是在巴維瑞亞省成立的。但因聯盟派在國會裡沒能占有過半數的席次,所以必須與其他政黨聯合,才能組成政府來執政。自2013年以來,工會派都是與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ic Party, SPD)合作組聯合政府。

聯合政府制代表了大多數,因此有合法執政的權利。聯合政府雖有反對黨,但聯合的黨不會像有些假民主的地方,要嘛不能組織聯合政府,要嘛組成之後,無法真誠合作,暗地背後插刀。德國經濟一直領先歐洲各國,政治也相當穩定,這要歸功於德國人民對少數服從多數的認同、政治人物的素質,以及民主素養。

梅克爾組織聯合政府的技巧和執政能力,得到德國人民的認可,也得到國際間,包括中、美、俄、英對她本人的尊重。德國的選舉,一般民調都很平穩準確。但這次選舉,難民和移民問題掀起很大風波。

現任執政黨派大都接受中東難民,並對移民比較寬容,但以「德國另類選擇」為名的新政黨 (Alternative for Germany, AFD),2013年成立後,專門吸收德國中產階級、有不少博士級的高級知識分子為黨員,故有「教授黨」的別名。第一年參選,僅得4.7%選票,沒能超過5%進入國會的門檻,但AFD在以後幾年的地方選舉都能成長,2014年得到7.1%,到今年9月25日大選,達到13%,僅次於CDU/CSU (33%) 及SPD(20.5%),成為德國第三大黨。

 

AFD代表右傾勢力抬頭

 

在AFD的崛起過程中,它的政治立場更加右傾,現已達到極為右傾(far-right)的程度。從現有的黨章看來,AFD主要的主張是直接民主制度、解除歐盟經濟區、反對移民、反對同性婚姻、提倡德國特性、不承認氣候變化、要求社會福利和國有企業民營化。在難民問題上,它主張零移民、關邊界,反對讓難民、移民家屬來德團圓。

AFD的成長代表德國的國家主義和保守主義抬頭。而梅克爾代表的主流比較溫和,可是她的主流派只贏得33%的選票,這是從二戰後(1949)以來,得票率最低的一次。她的聯盟政黨SPD今年的損失很大,也是二戰以來最低的成績。

SPD候選人馬丁舒茲聲望極高,曾任歐盟國會總裁,此次輸給AFD,對德國未來的歐盟政策可能會產生很大的變數。舒茲已經表示要做在野黨,這就表示梅克爾可能要邀請兩個小黨組織聯合政府。她當然不會選政見完全相左的AFD,那她就很可能選自由民主黨(Free Democratic Party,FDP)和綠黨(Green Party),形成所謂牙買加聯盟三黨顏色黑黃綠,與牙買加國旗同。這個聯盟在國會的席次少,要對付一直在增長的AFD恐怕不容易。但梅克爾有包容用才的能力,應該可以組成聯合政府。

德國的右傾和國家主義抬頭是有跡可尋的。近年來反對全球化和狹隘的國家主義一直膨脹,AFD打擊梅克爾的口號就就出現了川普曾用在希拉蕊身上的口號「把她關起來」(lock her up)。AFD 雖然最終未能把梅克爾拉下馬,但其路線不會改變。

 

比較歐美的民主政治

 

旅歐政論家俞力工最近為文,漫談「左」與「右」,他感慨地說,幾十年前左與右在歐洲很好理解,口口聲聲競爭、自由,以求「提高國家的競爭力」的是右派。至於左派,指的是那一批著眼於促進更多社會正義、平等、保護弱勢群體的政治家。他還說那時的政客都有其理念,素質很高,對比之下,美國的政客比歐洲的差。我同意他的觀察。

美國入黨毫無門檻,也無培訓,如今左與右的定義隨著時代演變已經交叉複雜了,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社會主義的人民福利,入不敷出,再搞回民營競爭,而社會主義國家也實行資本主義的財經政策,財富不均,又得走回社會主義來平均財富。所以,政治體制沒有左右好壞那麼簡單了,而是執政的人必須有歷練,而老百姓則要有知人的本事,選賢與能。不管世局時事怎麼變化,德國人民愛國心不變,東西德統一後,德國變得更強,整個歐盟都靠德國撐著。也因此,梅克爾雖有挑戰,但前景應該不至於太差。

 

(作者係《中美論壇》評論員及專欄作家)